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第八届中德体育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2-07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 字体:

12月1日,第八届中德体育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员公寓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主题是“中国与欧洲的体育参与和城市转型”,来自中德两国10所院校的1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报告交流,近300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本次活动。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周启迪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体育大学与科隆体育大学自1981年以来开展的校际合作。他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鲜明,希望海内外学者聚焦会议主题,通过此次学术会议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体育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深入探究体育与城市转型发展的交融关系,勘察中国和欧洲在此领域的共通发展脉络,关注如何通过体育赛事引导体育参与,激发城市活力,推动社会治理,助力产业升级,促进城市更新,探索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激活城市新动能,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建立。

 

科隆体育大学欧洲体育发展与休闲研究院院长于尔根·米塔格教授在致辞中对北京体育大学建校70周年表示祝贺。他高度赞扬北京体育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促进中德体育发展和交流中取得的成就,希望两国学者可以通过本次学术会议,就中国与欧洲的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加强中欧之间的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次论坛的大会主报告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报告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圣鑫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科隆体育大学、克拉根福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温州市体育局等院校、单位的八位报告人进行了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教授以《中德业余体育联赛比较》为题进行大会主报告。他通过对德国的俱乐部体制与联赛体系进行分析,提出体育联赛是保证德国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的载体。在对中国业余联赛开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刘波教授指出,体育赛事(联赛)的普及与完善是我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对职业化项目,要做好职业联赛和“业余联赛”的衔接,打造中国特色的联赛体系,同时要大力鼓励和支持非职业化项目的业余赛事的举办。

 

科隆体育大学欧洲体育发展与休闲研究院院长于尔根·米塔格(Jürgen Mittag)教授进行了《从后起之秀到大型赛事:欧洲足球锦标赛从洲际到全球赛事的演变》的主题演讲,他通过对欧足联欧洲足球锦标赛发展历史的分析,阐述了欧足联从20世纪50年代将区域性的足球运动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社会效应、文化促进和技术交流的国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经验。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蒋依依教授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与京津冀的城市更新》为题,分析了北京冬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理念和实践,指出冬奥会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市复兴、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绿色发展、推动区域包容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京津冀的城市更新作出的重要贡献。

 

科隆体育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学院教授丹尼尔·诺勒克(Daniel Nölleke)作了题为《媒体化下的体育赛事与自媒体话语权的增强》的大会主报告,他认为数字媒体格局中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在体育赛事中体育新闻、体育观众因为自媒体的发展正在发生变化,一种基于共生关系的生态平衡正在逐步形成。

 

克拉根福大学尤格尤韦·尼兰德博士(Jörg-Uwe Nieland)围绕新型体育赛事媒体化与运动员的新传播战略进行了大会报告,他通过对德国和奥地利在疫情不同阶段的体育俱乐部的数据分析,指出数字化手段的推进有利于提升俱乐部的满意度,并体现在不同层次的俱乐部中。

 

首都体育学院霍建新教授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后的体育场馆再利用及发展趋势,他通过对国家层面的场馆政策和大赛后体育场馆运营现状与利用案例,指出未来场馆要聚焦打造场馆自身IP体育赛事、坚持智能与环保标准、加强体育消费新场景与功能拓展、无形资产开发利用、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打造“体育微公园”。

 

温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宏作了《温州体育事业发展与实践》的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温州抓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和杭州亚运会温州赛区筹办的契机,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融合、亚运筹办等方面全面发力,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中国体育改革的“温州模式”的主要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陈元欣教授分享了体育场馆促进城市更新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他认为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迈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这为体育场馆的建设提供了契机。体育场馆是促进城市更新的主要载体,把体育场馆建设融入城市发展规划、纳入各类民生实事项目、发挥场馆催化作用、注重社区细微更新和生态环境保护,正在成为中国的特色做法。

第二单元的大会主报告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许焰妮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科隆体育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五所大学的六位教授进行了报告交流。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王裕雄教授作了题为《鲍莫尔病消失了吗?--中欧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差异及原因分析》的大会主报告。他通过我国“十三五”期间跨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和欧盟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分析,认为鲍莫尔病在中国体育服务业领域并未出现,根据体育产业的强外部性和弱经济性经济特征,结合较低的体育消费水平,指出要加强商业模式创新,“体育+”、体育综合体、融合性消费场景仍需坚持,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数字经济、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体育部张锐教授聚焦气候变化对运动健身的影响,作了《气候变化、运动健身与城市发展》的大会主报告。张锐教授通过对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对健康威胁的分析,提出要关注我国气候变化对运动健身的影响,并提出要适应气候变化,守护我们的健康,培养低碳习惯,实践绿色生活,主动面对城市中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化挑战为机遇,共创繁荣的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李树旺教授以《中国的冰雪运动参与:基于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文化解读》为主题,从文化、理论、政策等多重视角剖析中国冰雪运动参与情况,他认为冰雪运动参与是一种特殊的体育参与,要关注实证测量和参与的实质性两个维度,重视测量的个人指向,关注公民个体的参与状况的测量。

 

科隆体育大学高级副研究员缇尔·穆勒-绍尔(Till Müller-Schoell)博士以《面向民众的二线体育赛事真的华而不实吗》为题进行大会主报告,他认为体育赛事是体育和城市发展交融的结果,大型体育赛事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体育参与是以实质参与、观众上座率还是媒体受众作为评价标准,需要引起关注。他以2024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最终决战和体操节三个赛事为例,分析了不同体育参与评价标准的应用。

 

科隆体育大学欧洲体育发展与休闲研究院院长于尔根·米塔格教授与吴丹琳博士以世界军运会为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作为大型跨国军事体育赛事的同盟国运动会和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历史发展,强调体育是筑起友谊的桥梁,体育拥有促进和平发展的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张春萍教授关注到了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等赛事,以《中国乡村体育赛事:格局、特征与趋势》为题,探讨了中国乡村体育赛事的新格局、新特征与新趋势,并提到我们应积极推进乡村体育赛事“引进来”、“走出去”。

 

李圣鑫教授与于尔根·米塔格教授在闭幕式中作总结发言。李圣鑫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的学术交流中有更多德国学者的参与。米塔格教授感谢中德两国学者能够围绕主题进行的交流,期待在今后可以继续深入研讨。

 

第一届中德体育发展国际论坛始于2012年两校建立合作关系30周年之际,自2020年开始,中德体育发展论坛由两年一届调整为年度论坛,由两校轮流担任主办单位,成为两校和两国体育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2023年北京体育大学70周年校庆期间,科隆体育大学校长海克·斯特吕德(Heiko Strüder)到访我校续签了校际合作协议,双方将继续巩固合作、优势互补、发展联动、成果共享,将校际合作推向新高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