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走进北体 师生与主创团队交流共叙中华体育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17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 字体:


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为引导学生以积极担当、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开启新学期的学习、生活,践行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人生誓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北京体育大学邀请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主创团队走进校园,与学生共上一堂鲜活思政课。

215日,《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影片导演邓超、俞白眉携主演许魏洲、段博文、蔡宜达、丁冠森等来到现场与师生共同观影。

影片放映结束后,主创团队成员与观影师生交流互动。众主创表示,北体人对体育的热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俞白眉表示,“我们拍摄的是体育题材的影片,但我们并非专业运动员,首站选在北体,就是想听听体育人对电影的看法。”

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牛剑锋上台与观众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非常的感动,影片让我回想起我当运动员时的状态,‘夺得冠军、为国争光’始终是我的梦想。这部片子拍的非常真实,直抵人心,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到一个成功的运动员背后,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付出多少努力。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的。”

跆拳道国青队队员、2022年亚锦赛冠军林婧雯也谈到自己的感悟,她说道:“影片传递的中国乒乓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每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中都有失利,但失败并不可怕,反而意味着新的开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改正自身不足。无论何种际遇,请相信自己!”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齐冰在观影后谈到:“体育本身便具有育人的功能。我校是唯一开设马克思主义本科的体育院校,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着力打造北体特色思政课,下沉体育文化项目,即,除规定动作外,教师按项目分门别类地研究体育文化,如女足、女排等,我的研究领域是乒乓精神。我认为这部影片对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电影中有三点思政元素:一、乒乓球是个人项目,但也有团队比赛,所以在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会存在一些张力,而国乒精神在这一层的含义即为同心同德、共同奋斗;二、世上没有常胜的运动员,但会有长盛不衰的项目,这背后体现了国乒精神当中的胸怀天下,为国争光;三、影片做到了传递正能量,这是所有的体育精神都能体现的——不畏失败、百折不挠。

来到北京体育大学的校园,众主创都表示感受到了久违的青春与活力。谈到如何理解电影中的青春和激情,团队中的青年演员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演员许魏洲提到,北京体育大学的校园氛围与电影中的青春与激情相得益彰;丁冠森对校内的“冠军之路”感触颇深,他向现场每一位未来的冠军致敬;蔡宜达谈到青春要不畏挫折、勇于探索;段博文从自身经历出发,和师生们分享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悟。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乒乓女队成绩斐然的同时,中国乒乓男团却处于低谷时期,时任男乒主教练的蔡振华临危受命组建新队伍,带领马文革、王涛、丁松、刘国梁、孔令辉“五虎将”,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终于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绝地反击、重回巅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