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北京体育大学举办“北京冬奥会:体育与中国、世界的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01-12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 字体:

19日,由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北京冬奥会:体育与中国、世界的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近4百余位来自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参加了会议,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为会议发来贺信。

 

 

在开幕式上,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高峰教授首先致辞。他表示,再过25天,北京冬奥会就要隆重开幕了。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来践行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团结和理性的思考,迎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召开。北京体育大学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责任与使命,正全面投入到冬奥会筹办备战工作当中。他希望借助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学者深入讨论,碰撞出火花,凝聚共识,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贡献才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付红星主持了开幕式。

 

 

主旨发言环节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世阳教授和王海英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的8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人类学系苏珊·布劳内尔教授《从20082022年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演讲,以历史的眼光回顾了十三年来中国体育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变化,并探讨了二者的互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原主任孙大光教授以《中国“双奥”的历史意义》为题,总结了奥林匹克的多样功能和价值以及中国举办“双奥”的意义,提出了奥林匹克运动中国化的命题。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罗伯特·巴尼教授围绕《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主题,探讨了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的历程。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黄亚玲教授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理念的耦合与实践》的演讲,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北京冬奥会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邓星华教授在题为《北京冬奥会话语能力结构及互动作用研究》的发言中,用国际政治学软实力理论和传播学话语权理论,解读了体育话语权、话语权要素以及北京冬奥会体育话语权提升等问题。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藤贝格大学和挪威莫尔德大学学院体育经济与体育社会学霍格·普鲁斯教授以《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赛事的影响》为题,以德国体育俱乐部为例,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经济影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刘桂海教授在《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加快构建中国体育外交战略体系》的演讲中指出,体育与政治密切相关,应以体育推动中国外交发展。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世阳教授以《习近平关于北京冬奥会重要论述的文本分析》为题,从价值论和发展论两个层面,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冬奥会重要论述的内涵。

 

 

在分论坛研讨环节,围绕“北京冬奥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北京冬奥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冬奥会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北京冬奥会与中国体育强国建设”4个议题,57名专家学者在4个分会场展开深入热烈的讨论。

在闭幕式上,分论坛主持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邢金明教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蒋依依教授、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学院郑国华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李圣鑫教授分别汇报了所在论坛的研究成果与共识。最后,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红霞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此次研讨会主题鲜明,交流充分,成效显著,形成了诸多共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体育理论的研究,助力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上的意义,服务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