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广普及太极拳,开展太极拳“六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武术拳种,它不仅在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武术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为做好太极拳“六进”等推广普及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大力支持举办各类太极拳赛事活动。体育总局对太极拳推广工作高度重视,下拨专项经费用于太极拳推广。2016年7月印发的《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鼓励、支持、规范、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赛事活动。近年来重点打造了“公仆杯”全国太极拳比赛、“企业家杯”全国太极拳比赛、“全国太极拳公开赛”系列分站赛和总决赛等国内品牌赛事,以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已举办10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已举办14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已举办7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已举办3届)等世界性品牌赛事。 (二)编创出版太极拳相关教材。2014年5月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颁布实施了《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列入段位制推广计划的太极拳项目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代表性流派,并研发出版了配套的《中华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体育总局编创了一套具有文化性、健身性和简易性的太极拳普及套路《太极(八法五步)》,于2018年正式出版,受到广泛好评。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发展规划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青少年赛事和活动。 1.加大政策支持和发展规划力度。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7年体育总局、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强调了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推广与普及,鼓励各地举办太极拳等青少年比赛、交流、展示等活动。教育部将武术列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增加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将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近10年来,已形成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必修与选修、规定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共同编制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有步骤地把太极拳等列入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2.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开展青少年赛事和活动。目前我国有38所体育院校设置有武术院、系,有100多所师范类院校中设有武术教研室或武术教学组。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武术)培训工作。鼓励各地政府设立校园武术专项资金,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武术比赛等活动。教育部在全国学生运动会中必设武术项目,教育部学生体协每年举行全国性的武术赛事和培训。2016年以来,教育部结合“传承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项目对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全面开展了整理和保护工作。体育总局通过“圆梦工程”和青少年武术冬夏令营活动,为农村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的孩子们培训推广武术项目。 (四)推动太极拳进社区。民政部推动社区体育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推动太极拳进社区营造了良好环境。健全社区体育政策体系,提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要求做好与城乡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项,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指导各地发展城乡社区体育服务,提高体育场馆面向社区居民的开放水平。指导各地按照每百户30平方米标准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场地和设施。组织开展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推动文化体育服务进农村社区。依托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建设,指导各地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和赛事,发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 二、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对于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发文,以太极拳“六进”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太极拳推广普及活动的建议,我们将进行研究,考虑和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一起统筹开展。 (二)体育总局、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积极做好课程设计,委托学校体育教育武术联盟开发教学指南与运动技能标准,加强教育督导,推动包括太极拳在内更多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让更多青少年认识、了解优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参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锻炼。 (三)中华全国总工会运用工会媒体特别是新媒体,面向广大职工群众,广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太极拳等传统健身项目知识,鼓励和引导基层工会参与健康中国行动。发挥工会组织优势,积极配合政府体育部门、协会组织,推动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进企业、进职工。继续指导地方工会、企业工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支持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太极拳、工间操等有益职工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四)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鼓励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内部成立太极拳兴趣小组,并给与适当经费支持,将学习太极拳作为课间操、工间操内容之一。 感谢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