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倡导“绿色体育场馆”理念,加快推动“绿色”场馆标准化进程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关注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绿色体育场馆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绿色体育场馆是以传统体育场馆设计体系为基础,吸收“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对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环境设计、气候呼应、功能可持续、节能环保的新型体育场馆,对绿色体育场馆开展系统研究很有价值,需要整合多部门力量共同完成。现答复如下: 一、围绕倡导发展“绿色体育”,宣传“绿色体育场馆”理念方面,国务院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等均提出了“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体政字〔2016〕75号)已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了“倡导体育设施建设和大型活动节能节俭,挖掘体育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潜力”,这为“绿色体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二、在加快研发制定“绿色体育场馆”行业标准方面。 (一)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的《2020年体育标准化工作要点》将推动开展“绿色体育场馆”相关标准的研究作为重点工作。 (二)各地方陆续出台相关标准,如:北京发布了DB11/T1296-2015《体育场馆能源消耗限额》、DB11/T1335-2016《体育场馆合理用能指南》、DB11/T1606-2018《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山东发布了DB37/T1752-2010《体育场馆节能管理规范》;辽宁发布了DB21/T2128-2013《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规范节能管理》;上海发布了DB31/T680.4-2017《城市公共用水定额及其计算方法第4部分:体育场馆》、DB31/T989-2016《大中型体育场馆建筑合理用能指南》等。 (三)住房城乡建设部围绕绿色建筑分别在评价方面发布了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GB/T50878-2015《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评价标准》,在施工阶段发布了GB/T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程》和GB/T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在运营阶段主要发布了JGJ/T391-2016《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节能降耗智能化等专项技术领域发布了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314-201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411-2019《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JGJ/T417-2017《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上述为倡导“绿色体育场馆”理念,推动“绿色”场馆标准化进程提供了保障。 三、在规划设立“绿色体育场馆”涉及及改造要求方面,《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体经字 〔2015〕36号)第二十二条对“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加强能源管理,采取节能措施,降低单位能耗,节约运营成本”提出了要求。 结合您的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将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 一、加大宣传“绿色体育”的力度,推动“绿色体育场馆”发展。在制定《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及体育场馆相关政策过程中,我总局将更加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在充分调研,摸清我国绿色体育场馆发展和管理现状的情况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并落实宣传“绿色体育场馆”理念的方案,推动“绿色体育场馆”发展。 二、提高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发展绿色体育场馆注重体育建筑功能的可持续,关注赛后利用,满足场馆多功能化、智能化。从体育场馆的建设、改造、用材、配套设施设备节能化及智能化、合理使用等方面入手,推动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通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多种类型标准的协调配合,满足绿色体育场馆发展的需要。 三、鼓励并支持国内相关机构参与体育场馆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提出“绿色”体育场馆国际标准提案,并采用相关国际标准。推动“绿色体育场馆”标准化进程,推动完善“绿色体育场馆”标准体系建设。 四、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要求、技术要求不低于强制性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鼓励相关机构开展“绿色”体育场馆认证类相关团体标准研制,发挥团体标准在激发市场能动性和活力中的积极作用。 五、汇聚行业人才,推动环境、生态、气候、材料、建筑、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融合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界、场馆运营界学者及经营管理开发人员,共同开展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 感谢您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