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建议 > 正文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825号(文体宣传类063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3-01-12 来源:办公厅 字体: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赛事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体教融合意见》)为推动体教深度融合、加强青少年体育赛事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密切沟通配合,联合各地方共同抓好体教融合落实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关于“增加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的建议

《体教融合意见》对“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作出了明确部署要求,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体育总局、教育部正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融合与体系设计。以足球为试点,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足协积极组织开展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比赛于7月正式启动,11月顺利结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赛事面向全体青少年开放,打破参赛壁垒,兼顾普及与提高,体校代表队、学校代表队、俱乐部青训梯队、社会青训机构等球队均可自由参赛,不设任何参赛限制。同时,体育总局对青少年赛事作出相关部署,要求各项目在青少年U系列赛事中设计和组织体教融合赛事,有关项目中心(协会)加强与大、中体协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体教融合工作。体育总局坚持“开放办体育”的改革理念,出台了《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放开全国青少年体育比赛参赛资格限制的通知》,面向全体青少年“开放办赛、开门办赛”,接纳大、中学生体协运动员参照赛事水平参加各类赛事,也鼓励专业运动员代表院校等单位参加相关赛事,满足青少年的参赛需求。

教育部坚持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方面扩大覆盖面,在校内竞赛和校际体育比赛方面提高参与度,积极健全、丰富完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建设,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国际交流比赛”为一体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竞赛体系,构建校、县、市、省、国家五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切实增强学校体育活动质效,开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

下一步,体育总局、教育部将继续加强协作,不断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以组织筹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为重要契机,进一步拓宽和畅通青少年参与体育赛事的渠道和机会,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加强体教融合”的建议

《体教融合意见》的出台,为青少年体育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对深化体育改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工作机制方面,国家层面建立了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办公厅、体育总局、教育部牵头,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等15个部门单位共同组成,统筹协调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体育总局层面成立了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10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定期研究、系统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贯彻落实方面,体育总局、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青少年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建设,加强体校、学校、社会俱乐部三大阵地建设,进一步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体育总局内部进行了详细分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全力推进,各运动项目中心(协会)、各省(区、市)体育局积极落实体教融合工作,研究制定意见方案,并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工作来抓,列入政府重点考核事项。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出台配套文件。

教育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2021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通知》《〈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导各地开足开齐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不断丰富体育实践活动,加快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2022年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为10%—11%。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在线教学的指导意见》,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居家体育课程学习,切实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和成效。

三、关于“引入社会化资本、加大政府资金扶持”的建议

体育总局将协同配合有关部门,根据青少年体育发展实际情况,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同时有效引导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实现规范、有序、良性的补充。充分挖掘、利用好各类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服务保障;以“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为标杆和试点,加强体育赛事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建设,积极打造品牌化、精品化体育赛事活动,针对有条件的项目,培育有影响力、可持续化、良性循环的联赛;加强体育赛事尤其是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商务开发和品牌赞助,带动体育赛事这一重要体育产业板块不断发展。

四、关于“青少年体育教练职业化”的建议

教练员与体育教师在体育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训练方法等直接关系着青少年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技能的提升。体育总局、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练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一是推动完善顶层设计。体育总局、教育部就《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进行专题研究,明确写入“加强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等相关表述。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明确“各地体育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遴选推荐一批思想品质优秀、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退休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等,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由义务教育学校根据需要自主选聘为兼职教练员”。二是积极推动各级体育部门组织遴选教练员队伍进入当地中小学校,提供体育课辅助教学、课后体育活动指导、体育兴趣班教学、学校运动队训练等服务,补齐学校体育教师短板。积极组织引导有资质、高水平的社会体育组织进入学校,运用社会资源补充学校体育师资,满足学生多元运动需求。三是继续加强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队伍建设。体育总局研究制定了《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人才教育培训规划(2018—2022)》,对全国2.2万余名基层教练员进行轮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更新教练员知识理念和训练方法,提升业务能力和执教水平。四是积极推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对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形成有效补充。部分地区体育部门开拓思路、创新做法,通过创设平台汇聚退役运动员,为学校提供体育师资资源。五是开展异地支教等活动。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存在的体育师资薄弱、体育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体育总局组织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师生组成“体教融合走基层体育支教团”,前往陕西省平利县、贵州省织金县、普安县等地开展为期2个月的支教活动,弥补偏远地区基层体育教师不足,帮助高校师生了解基层体育教育现状,校准服务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规划准星。

下一步,体育总局将继续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密切协调,推动体教融合深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教练员岗位制度尽快落地。全面梳理统计有意愿进校任教的退役运动员信息,指导各级体育部门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接,更好满足学校体育师资需求。同时,加强对各地指导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俱乐部服务等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