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建议 > 正文
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1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办公厅 作者:秘书处 字体:

        《关于加强退役运动员安置保障工作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就加大退役安置办法的执行力度和完善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运动员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于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来讲,同样如此。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运动员就业安置制度得到了完善,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配套,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运动员群体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在工作机制方面,也基本形成了在各级政府主导下,体育、教育、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特别是2010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都对做好运动员职业转换扶持、转岗培训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了部署。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全国体育系统还加强了运动员保障专门机构建设。2009年国务院“三定”方案中,专门赋予体育总局“协调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职能。2010年体育总局在人事部门成立运动员保障处,以“协调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指导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为主要职能,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保障政策的执行力度。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不断加强运动员保障机构建设。目前,19个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建立了专门从事退役运动员保障工作的专门机构。其中,人才中心16个,职业技能鉴定站3个。尚未建立专门机构的省、区、市,也在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或其他社会机构的方式开展运动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浙江省体育局就是委托浙江省运动技术学院开展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进一步完善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机制,还需要体育部门加大力度,加强宣传,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二、关于加强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一)关于建立运动员职业技能水平评价标准体系

   近年来,全国体育系统不断重视和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不断改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辅导体系,极大地提升了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为运动员退役后顺利实现职业转换,利用专项运动技能服务于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育系统加大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力度,初步培育和确立了包括20个较为多样的适合运动员的职业转型项目体系。这些项目包括:水上项目退役运动员转型为水上俱乐部工作人员;游泳救生员;游泳指导员;潜水员;健身教练;健美操教练;普拉提教练;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经纪人;拓展训练培训师;推拿保健按摩师;滑雪指导员;运动防护人员;到基层体育部门和文体站当文体指导员;体操类退役运动员转型为少儿芭蕾舞教师;自行车项目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项目;山地户外指导员;文秘;公共营养师等。

        2008年以来,体育总局确定由总局人力中心经办和承担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任务。人力中心采用指导、自己举办、委托举办、扶持等方式,共举办或扶持了近40多期实验性、探索性、典型性退役运动员培训班,接受培训的退役运动员近2800人次。

    如何更好地评估和评价运动员在运动生涯期间获得的体育职业技能水平,使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利用好他们的职业技能,这是近年来体育系统的重点攻关课题。2004年6月,经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于运动员群体参加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获得体育行业职业技能证书,提高服务社会的专业化水平逐步进行探索。目前,运动员们在在役期间、职业转换过渡期内或退役之后,都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考评,获得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包括健身教练、其他各类运动项目)、游泳救生员、体育经纪人、运动康复师等职业资格。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的运动员,还可以从事体育系统教练员岗位工作,在专业技术方面继续自己的职业发展。

    然而,运动员在从事学校体育方面仍然存在着政策瓶颈。这一方面是由于新的教师资格证书全国统考加大了运动员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与各级各类学校在专项体育课、校内外体育训练方面没有设置教练员专项岗位有关系。对此,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体育总局积极协调教育部,鼓励各地对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依法进行多种途径的探索。加大了专项转型培训和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辅导培训力度。同时也在积极论证设立专项体育课教练员岗位或校内外体育指导员的政策,力争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决这个问题。

    (二)关于建立便于各方了解供需信息促进就业的信息交互平台

    随着公共就业服务事业的推进,职业信息平台建设成为一项联通就业群体和就业岗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帮助运动员实现职业转换,近年来,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推动了运动员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推介和创业帮扶等工作,有效地缓解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题。为进一步提高职业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开发建设了国家“体育职业信息网”。

    设立“体育职业信息网”的目的是通过收集发布全社会体育行业的求职招聘信息,建立实时联通社会的职业信息交互平台,从而引导、帮助运动员切入市场、融入社会,在更大范围内自主择业,同时也可以使运动员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对这些职业信息的归纳分析,有针对性地策划和组织实施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工作。

    该网站是根据总局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由总局人力中心统筹策划,委托河北省体育人才中心具体承办开发建设,于2009年9月启动,2011年正式上线。目前,网站已开通运行站点20个,覆盖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广东、四川、山西、福建、河南、湖北等地, 实时收录发布招聘职位信息31000多条,每个分站点职位信息每7—10天更新一遍,可实时动态反应各地体育行业人才招聘需求,基本达成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该信息平台以实时收集和发布体育类招聘信息、求职信息为主体功能,以相关政策法规、就业知识宣讲、职业技能培训为辅助功能。定位于连接体育行业与社会就业市场,为运动员就业提供招聘信息服务,为体育系统开展运动员职业辅导和就业服务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是体育行业建设的就业信息平台。

    2014年,在国家体育职业信息网对从2011到2013年期间近三年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国家体育职业信息网招聘信息分析报告(2011—2013)》,对全国体育行业招聘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为进一步推动退役运动员职业辅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供了参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