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射运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活动“讲述历史 宣讲荣誉”之《陈颖——在枪声中感悟人生》
发布时间:2021-06-22 来源: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 字体: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体育总局射运中心组织开展“讲述历史 宣讲荣誉”主题活动。通过组织青年干部参与宣讲中心荣誉,让中心干部职工和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射击射箭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勇创佳绩的光荣历史,不断增强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更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从射击射箭奥运冠军成长之路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赢得更大荣誉,用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本期播出:《陈颖——在枪声中感悟人生》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射击女子 25 米运动手枪冠军

这把枪  儿时玩具终生事业

1977 年,陈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当时的北京并不像现在这般高楼林立,甚至还没有如今早已成为市中心的二环路。和大多数北京孩子一样, 陈颖喜欢和小伙伴们在胡同里打闹。手枪、汽车还有各种体育项目,这些男孩子喜欢的她都爱玩。“我从小就像男孩子, 游泳、跑步、排球、足球,什么都爱玩。”

一年暑假,陈颖在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接触了射击。正是这次相遇,打开了她与射击的缘分之门。整个暑假,陈颖满怀热情地投入射击训练中,即使是举砖头、夹纸片、做俯卧撑这样的基本素质训练,她也完成得一丝不苟。

很快,陈颖迎来了实弹训练。她的射击天赋也一点点显现出来。当时的子弹很珍贵,每名队员每天只有 3 发,靶子就是白纸,先看上靶的情况,再看弹着点的密度。虽然没有足够的子弹,但陈颖每次实弹射击几乎都能 3 发上靶, 而且弹着点密度上佳。

不过,和不少家庭一样,陈颖的父母起初并不同意她参加射击训练,尤其是母亲。当时正在上初中的陈颖学习成绩非常好,母亲不想让她耽误学业,别说进体校训练,就是业余时间的训练母亲也不同意她参加。

值得庆幸的是,陈颖当时的教练看出了这个小女孩身上蕴含的能量,不愿意错过这样一棵好苗子,多次和家长、老师沟通,费尽周折,终于妈妈勉强同意陈颖在周末和假期去参加射击训练。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高中的时候,因为户籍问题,陈颖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而如果继续从事射击训练拿到全国冠军,就有可能获得落户北京的名额。面对这样的选择,母亲终于同意陈颖进入北京市射击队,成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

陈颖还记得她第一次到北京射击场的情景,当时她还在体校进行训练,教练要去世界杯比赛做裁判,比赛地点在北京,正好就让手下的这些小孩子过去见见世面。走出苹果园地铁站时,陈颖才意识到,北京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就是在那一次,坐在观众席上的陈颖看到了很多平时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神枪手。“许海峰、李对红、李双红,那时他们都已经是很牛很牛的人了。”十几岁的陈颖一定不会想到,若干年之后, 她的名字将有机会和这些“很牛很牛的人”并列在一起。

这把枪  步步前行不屈不挠

进入北京射击队之后,陈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怀柔训练基地进行专业训练。

2001 年,24 岁的陈颖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我每天都在研究技术动作。”终于,艰苦的付出赢得了回报, 在当年进行的第 9 届全运会上,陈颖为北京队拿到女子 25 米运动手枪、气手枪两个冠军。“全运会的两枚金牌,对我来说真的是非常大的肯定。2001 年是我的射击事业和人生经历的大转折,从那之后,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完全不一样了。”

2001 年,国家队向她敞开了大门, 从此,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回忆起自己刚刚进入国家队的时刻,记忆就像潮水一样涌出。当时国家队的条件远没有现在这样一应俱全,公寓的洗漱间、浴室、洗衣房都是公用的,还有供应开水的水房。“那时还是木板床,虽然铺了几层垫子,但总还是觉得特别硬,不舒服。” 那时的射击场,很纯朴,很简单,也很有年代感。在陈颖所居住的宿舍楼底下还种了一排柿子树和核桃树,到了夏天,枝繁叶茂,推开二楼的窗户,伸手就能够触到树叶。就是在这里,看着日升日落,听着声声枪响,陈颖等来了自己运动生涯的第一次奥运会。

雅典奥运会之前的测试赛,陈颖以接近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但真正来到奥运会赛场,在资格赛慢射部分发挥不佳,她在自己的第一次奥运之旅中与奖牌失之交臂。比赛结束后,在家中守候在电视前的陈妈妈显得很坦然 :“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残酷)的。”对于妈妈来说, 即使是第四名,陈颖也是最棒的。

这把枪  历尽艰难终上巅峰

雅典奥运会并不如意的成绩,并没有成为陈颖心中的负担,反而成了她继续前进的动力。她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射击选手一较高下, 只要再前进一步,捅破那层窗户纸,自己就能够站上最高领奖台。

2005 年,陈颖前往美国参加射击世界杯的比赛。就在出发的前几天,因为某些原因,陈颖不能带着自己熟悉的枪前去参赛。士兵接到了开赴前线的通知, 却被告知不能带自己的武器,当时的陈颖就是这样的心情,但世界杯已经箭在弦上。“那我就借一把枪!”陈颖坚定地说。

从拿到枪的那天起,陈颖的手几乎就没有和它离开过。除了吃饭和睡觉,只要有时间,陈颖就会拿着这把借来的枪,不停地练习瞄准、扣扳机,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感受枪的力量、结构、重心、力度。就这样,陈颖拿着借来的枪站在赛场上,获得了 2005 年射击世界杯美国站 25 米手枪金牌。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描写武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剑合一,无招胜有招。能够拿着借来的枪,在几天时间里收获世界杯金牌,经过这次淬炼,当时的陈颖已经达到了人枪合一的新境界。“2005 年这场比赛夺得金牌后,我的经历告诉我,我要追求的是一种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境界,在射击的过程中享受精神世界的追求。”

但事实证明,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直到 2007 年,对于枪手陈颖来说,世界杯、世界杯总决赛、选拔赛,她几乎是不可战胜的。然而,随之而来的不是自信心的不断累积,反而是踩在半空的感觉。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 上一届奥运会失利之后,陈颖一直在为这次家门口的盛会做准备。但当时间的脚步一天天临近时,她心中的忐忑却日益加深。

2008 年 4 月的“好运北京”世界杯赛是奥运会前的测试赛。作为 2007 年度国际射联最佳女枪手,陈颖毫无疑问是最大热门。但结果却是她在擅长的决赛中大失水准,只有 196 环,虽然每组 5 发的弹着点密度非常好,却是整体偏离靶心。

测试赛之后的两场世界杯,陈颖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近几年未曾有过的挫败感。慕尼黑站,她要求自己打出好成绩,但是“想要成绩的时候就是要不出来”,资格赛和决赛都比正常水平差了不少,结果只获得第五名。紧随其后的米兰站更是不堪回首,577 环的资格赛成绩是她参加国际比赛以来最低的,只排在第 19 位。更不走运的是,裁判报错了成绩,让她平白无故少了 2 环。

“我几乎没有遇到过那样的挫折,回来以后,我的情绪特别不好,不想跟任何人说话,有时候就想一个人呆着,一个人训练。我觉得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还开玩笑或者很开心,我会觉得自己不负责任,我需要全部投入去准备比赛。”训 练之余,陈颖用画画来排解心中的情绪, 消磨时间。那时在她宿舍的床头,经常摆着她画的水彩画,有动物、有人物、有风景。

而教练和队友的关心,也给了陈颖继续坚持的动力。“大家真的很团结,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回忆到这里,陈颖眼中满是激情,“国家对运动员的照顾无微不至,你没有理由不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一切。”陈颖能做的就是在紧张的氛围下,怀着感恩的心踏踏实实地训练。那时陈颖每天要打 400 到 500 发子弹。“虽然很累,但是一想到那么多人的付出, 全身就充满力量。”

2008 年 8 月 13 日,第二次站上奥运赛场,陈颖终于磨炼出了一颗坚强、勇敢的心,收获了 25 米运动手枪金牌。她说,当自己站在领奖台上身披国旗、高唱国歌的时候,那一瞬间心里释然了很多,觉得一切都值了!

青年宣讲人 | 董博洋(财务部)

指导老师 | 郑珊珊

音频剪辑 | 王展奇 彭丽霖 段怡君(实习生)

编辑 | 裴娓娓

校审 | 刘思会

审核 | 王树宁

文稿来源 | 《奥运冠军成长之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