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上海篇 体育生活遍及黄浦江两岸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丰厚的大城市;上海,也是一个群众体育活跃多彩的排头兵。

    在“母亲河”苏州河上赛龙舟,在“中华第一街”南京路跑马拉松,在金山海滨打莲湘,在东方明珠塔元旦登高,在世博园中国馆前健康跑……充满想象力的健身活动,尽显这座繁华都市的运动活力,体育健身也成为申城一道最生动的风景。

    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日子里,又传来了大喜讯:上海蝉联国民体质第一,收获来之不易的体质“金牌”。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认为,“对体育工作来说,金牌是重要的,但市民体质更重要,这是体育发展的根本方向。”这正是多年来上海对全民健身的民生关注与坚持不懈、努力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果。

    【场景一】石库门里的小奥运

          时时塑造体育发展国际环境

    前些日子,承兴居委办起了别开生面的首届石库门弄堂国际运动会,来自18个国家的40多位外国友人兴致极高地与居民一起参与中华民间体育。几位在上海交大深造的外国留学生亲身体验了滚轮子、扯铃子、打弹子等民间游戏。德国和塞拉利昂的两位同学各自在左右小腿部位扎上布带,参加了“互帮互助”兴趣赛;来自瑞士的巴斯卡乐告诉记者:“真有趣,以前从没见过这种游戏,让我了解了中国百姓的闲暇生活。”欢声笑语阵阵,打破语言隔阂,老外们融入其中,流连忘返。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参与者,是国际大众体育节的一道亮丽风景。而那狭长的健身弄堂,是许多居民“心中的体锻广场”。居委会主任洪克敏忆起往事说,连办了24届的弄堂运动会,如今真正走入了寻常人家,成为老百姓自己的“奥运会”。

     健身的热情在沸腾,运动的快乐在延伸。又一幅健身“画面”出现在眼前:世博园中国馆前的上海市第十六届全民健身节开幕式,10公里健康跑的长长人流中,你能发现不少外国友人的身影。来自英国伦敦的德雷科跑完全程,笑言自己“累并快乐着”。他们和热爱运动的中国人一起,沟通、交流、包容、和谐,显得如此多元,如此精彩。“体旅结合”,国际融合,彰显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城市气质。健身正成为城市的一种氛围,一种生活态度。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表示,上海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坚持推动全民健身,使市民体质持续上升,科学健身渐渐在全社会‘扎根’深入。

    【场景二】月亮湾里的免费游

          处处着想便利百姓体育生活

    松江中央公园绿化带旁,绿树成荫的方松湖畔,新设的红色塑胶健身步道,人性化的健身提示,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吹着微风,沐浴着阳光,附近居民多了步行锻炼的好去处。而在普陀宜川街道,首家“百姓健身房”正在试运转,到健身房锻炼已不再是年轻人独享的时尚生活。

    在寸土寸金的这座大都市,常住人口达2300多万。15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市民体质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推进“实事工程”,建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从1997年长风社区第一座社区健身苑开始,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7741个,新增社区公共运动场316处、农民健身工程1033个、健身步道859条近500公里;形成500米“体育圈”——市民走出家门500米就能享受到公益性体育设施;利用公共交通15分钟可到达综合性体育设施场所,地处市中心的黄浦已在打造十分钟服务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原来的0.1平方米增至1.75平方米。

    上海处处把“百姓得实惠”放在重要位置。2011年的健身实事工程推出了“百姓”系列:依托“体绿结合”,在公园、绿地新建50条百姓健身步道,完善30家依托社区活动中心的百姓健身房,在郊区乡镇,还探索性地兴建10座百姓游泳池。目前,16个区县已建成百姓健身步道58条,新增健身步道20公里;14个区县建成百姓健身房33个,顺利完成了今年实事工程建设目标。打造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变成了便民、惠民、利民的现实。

    站在关注民生的高度,上海为未来的全民健身规划了一张美好蓝图——未来5年里,300条百姓健身步道,100家百姓健身房,50个百姓游泳池将涌现在市民身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2.6平方米,基本满足市民科学健身需求。为市民体育生活创造条件,也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整合社会资源,承载民生需求,融入市民生活,是大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体现“体育惠民”,成功举办世游赛的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在免费开放一个月后,11月20日起又向冬泳爱好者开放。“月亮湾”、“玉兰桥”游泳馆的温水池也敞开大门,首批便接待了400多名热情泳客。场馆坚持公益性,单场1.5小时所有票价不超过20元。同时推出了半年卡、月卡等多品种供市民选择,让所有百姓包括外来务工者共享上海体育文化成果,提高幸福指数。

    【场景三】黄浦江边的运动汇

    天天健身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健康谏言:“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上海率先出台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倡导“全民健身365”,寓意天天参与体育健身,人人就近就便参与活动。“体育工作就是做好服务、优化环境。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说。

    青少年和职工两大群体体质健康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之一。从青少年抓起,启动学生健康促进工程,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市教委与体育局联手,打造不同级别的阳光体育大联赛:中学生篮球联赛共有450支队伍、5100名中学生参加;青少年足球赛,1000多支队伍、6000多名学生参加;中小学生乒乓球赛,2800多名学生参加。“人人运动,学会游泳”达标活动更让5万多名学生行动起来,各指定游泳场馆的培训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学游泳达标的中小学生达26000余人。

    为弥补职工体育“短板”,市体育局与市总工会合作,推出了“职工体育健身四季大联赛”和“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阔别19年的“陈毅杯”足球赛也重新举办。四季大联赛从春季的农民工健身赛,到夏季的龙舟赛、游泳大赛;从秋季推出职工篮球大赛和乒乓球大赛,到冬季组织职工五人制足球赛,全年不间断。工作日的晚上,换上运动装,走出楼宇办公室,更多白领在跑道上挥汗奔跑,为自己的健康努力。

    在“全民健身日”开通的“上海市全民健身电子地图”,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健身场馆信息,涵盖了全市16个区县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苑点、体质监测站、社会经营性场所、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性游泳池等一万个信息点,市民可“按图索骥”,锻炼更加便利。“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出无限的服务,通过提供公益服务,更好地推广科学健身的理念。

    黄浦江两岸,健身画中游。把健康的金钥匙交给百姓,体育使生活更精彩。(平萍  刘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