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文摘 > 正文
突破“秋花不落”惯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8-07-16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天资过人、博览群书。一日,他赴王安石府中,在书房内等待主人时,看到两句《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子自以为见多识广,断定菊花能耐寒,不会落瓣,因此“吹落黄花”说不通。兴之所至,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轼左迁黄州,亲见此地菊花经风落瓣,枝上全无一朵,方才意识到自己见识短浅。

生活中,类似于这般“秋花不落”的惯性思维,其实并不少见。比如,现今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由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又如,站着不动,其实要比一般的行走更容易使人感觉疲惫;再如,并不是离赤道越近的地方就越炎热,等等。一些所谓的经验或是习惯性看法,大多来源于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的世界,然而,如果对此过于依赖的话,必定会禁锢思维、束缚手脚,最终也会阻碍创新。

惯性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敌人,因此,哪怕是对于既有的科学成果也不可盲目迷信。比如,牛顿是现代物理学界的泰斗,他在其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牛顿经典力学被认为是物理学中颠扑不破的真理,也从未有人质疑过。然而到19世纪末,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系统时的不足已经越来越明显,正是在这个时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应运而生。因此,科学领域内,即便是那些看似“永恒”的定律,也要伴随人类探索真理的道路而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在惯性思维的支配之下,人们往往不深入分析思考,而凭借过往的事例得到结论。惯性思维向前走一步,就有可能滑入经验主义的窠臼。一个人如此,一个单位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搞改革时的惯性思维、抓落实中的经验主义等问题普遍存在。比如,一说重视某件事情,就必定要开会、发文、搞“人海战术”;一说要狠抓落实,就一定会组织检查、评比、开现场会。大张旗鼓,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实很多时候是“穿着新鞋走老路”,“高度重视”的工作一直在原地打转,“改革创新”只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中。

其实,创新未必如想象中那样艰难,思路一变天地宽,有时换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就有解决之道了。比如,某地有一条街道,两边都是茂密的银杏树,夏天是人们遮阳避暑的好地方。每到秋天,树叶纷纷落下,路面“尽带黄金甲”。清洁工一车一车地去清理这些落叶,忙不过来便就地焚烧,弄得整条街道烟雾弥漫。后来有人提出建议,天天打扫街道落叶,街道是干净了,空气却被污染了,不如因地制宜打造一条“落叶大道”,让缤纷落叶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岂不是一举两得?建议被采纳后,市民、游客纷至沓来,“落叶大道”成为该市的著名旅游景点。

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想答好新时代的考卷,就不能一味用老眼光看待问题、按老办法处理问题,而应当突破“秋花不落”惯性思维,冲破陈旧观念束缚,做改革的促进派、创新的探索者。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李大远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