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建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3年第13期
发布时间:2013-08-08

 【本期导读】

----------------

>论述摘编

>党风廉政教育

 

【论述摘编】

能力·动力·定力

----------------

    经常能看到,一些“出事”的干部,有一定工作能力,也有一股子干劲,有的还干了不少事,所以东窗事发后让不少人感到“惊讶”。总结其中经验教训,如何做到既有能力,又有动力,还有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这“三力”是个整体,不可或缺。眼下,能力不够、动力不足、定力不稳的问题,仍在不少干部身上存在。有的手中可打的“牌”不多,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洋办法”不适用。有的在工作中激情不够,少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劲头和内生动力。还有的挡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底线,因而失去操守、一头栽倒。有人形象地总结:本领不强被笑死,办法不多被急死,劲头不足被骂死,品行不正被搞死。能力、动力、定力,三足鼎立,一个人才能站得稳、立得住、干得好、走得远。

    能力是干事的基础,能力不够干不了事。现在干部的能力水平总体增强了,素质也比较全面,但也有人因此自以为是、自满自足,甚至自负得不得了。要知道,提升能力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今天有能力不等于明天有能力,这里有本事不等于那里也有能耐。新情况层出、新问题涌现,本领危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仍会时不时冒出来。内强素质,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仍然是当务之需、当务之急。

    动力是干事的条件,动力不足不想干事。动力就是激情,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平心而论,如今绝大多数干部是有激情的,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想早点干出业绩。但激情点燃易,保持难;一时一事易,持之以恒难。眼下,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咬定目标,以一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意志一以贯之、一如既往和一抓到底地工作。这种动力来源于对事业的热爱,来源于对信念的执着,来源于内心深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劲头十足、动力强劲,始终保持旺盛而充沛的精力,始终保持昂扬而积极的精神。

    定力是干事的保证,定力不稳容易出事。什么是定力?不分心,不走神,不为所谓的七情六欲所惑,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因个人名利所累,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社会里,始终保持内心那份执着和坚定,恪守内心那份从容和淡定。一些干部之所以跌倒在权力、金钱、美色等关隘上,就是因为内心定力不够,面对各种诱惑或情不自禁,或心存侥幸,或图一时痛快,或抱“下不为例”,结果招事、惹事、犯事。定力好比“定海神针”,稳得住心神,才能够避免掉入陷阱,跳出居心不良者设的局、下的套,规避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定力源于内心的那份信念和纯净,一个有大方向、大目标、大追求的人必定会有坚强的定力。

    能力决定“能做什么”,动力决定“想做什么”,定力决定“敢或不敢做什么”,三者共同决定“做成什么”。能力、动力、定力三者兼备,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的好干部。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徐文秀)

 

【党风廉政教育】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

----------------

    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著名的清官。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枉法,又勤政爱民,还敢于直言劝谏,为国家尽忠尽力,被后世尊称为“包青天”。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包拯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根据出土的《包拯墓志》记载:“其声列表,爆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及其去世时,“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西羌于呵归顺宋朝后,对押拌使说:“平生闻中丞包拯是朝廷的忠臣,某既归宋,乞赐姓包。”神宗准其所请,并赐名顺。可见,包拯为官清廉对当时及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编者林岩、王蔓,有删减)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