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全览 > 正文
【媒体看全运】全民全运需要全新起点
发布时间:2013-09-13          信息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9月11日体育专电(记者王镜宇、王恒志、李铮)9月12日,以“全民参与、回归体育、节约朴素”为目标的第十二届全运会将在沈阳落幕。
    辉煌的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5年,中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过54年不平凡历程的全国运动会,应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全民全运要名符其实

    在继4年前的山东全运会之后,辽宁全运会再次将全民参与作为重要主题,而节俭办赛更是开创一代新风。全运会开闭幕式从晚上移到白天举行,文艺表演被全民健身展示所取代,组织者在全民参与和节俭办赛方面下足了功夫。
    不过,全运会距离真正的全民参与还有很远的距离。从项目设置上看,全运会基本以奥运会为模板,这就导致一些项目群众基础薄弱,并非中国人“喜闻乐见”,而全运赛事又没有奥运会的高水准,尽管体育系统高度重视,但广大体育迷对全运会一些项目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却相当有限。
    体育社会学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元镇认为,当前最大的矛盾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许多地方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然有意无意地忽略群众体育,一门心思对付4年一度的全运会。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仍然是两张皮。
    除此之外,就是在竞技体育范畴里,全运战略与职业体育之间的矛盾,选拔机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也亟待解决。

脱“奥”入“民”是方向

    本届全运会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足篮排“三大球”项目的“一冠三金”和青年组比赛的设立。尽管这一举措对“三大球”项目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待评估,但是重视群众喜爱的“三大球”项目,仍然传递出积极的信号。
    不过,从整体上看,全运会项目改革的步伐仍嫌缓慢。卢元镇说,全运会应逐渐从因奥运战略而自我设立的“枷锁”中脱身出来。“老百姓喜欢的项目不搞,不喜欢的搞了很多,”在卢元镇看来,要想摆脱“奥运枷锁”,有一个转变的前提,就是不应单单把奥运金牌总数当成衡量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标准。
    “老说金牌总数,有些项目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一要看实力表现,二要看实力基础。究竟多少人参与?后备力量、场地设施怎么样。”
    卢元镇认为,今后对待全运会和竞技体育,应采取差异化管理的方法。“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方法把所有的人、所有的项目捆在一个金牌榜上。如果能对不同项目实行不同的管理,改革自然能够实现。像高尔夫球、马术这样的项目用不着塞进全运会,本来俱乐部、协会就可以搞的事情,不用进全运会人家积极性也很高。如果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全运会的设项还可以再瘦身。”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认为,全运会设项的改革大有可为。要想真正让全运会体现“全民”特质,应该推动那些群众喜爱、普及度高的项目,而不应把是否是奥运项目作为设项的最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美国在奥运会上拿金牌的项目都是在大、中、小学普遍开展的项目,奥运会在设项时考虑的也是这个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参与度和普及度。我觉得全运会在设项的时候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奥运项目,而要看到底有多少省区市、多少中小学开展。以此为依据设立门槛,决定某个项目能否进入全运会。”
    在钟秉枢看来,奥运争光战略需要调整。“什么样的项目去奥运上争光?怎么去争光?是科学地培养有文化的运动员为国争光还是以金牌为唯一标准?这涉及到发展方式的转变。”
节俭不能减文化
    “节俭”是本届全运会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词。钟秉枢认为,节俭办赛的理念值得肯定和提倡,辽宁全运会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但是,提倡节俭也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一些承载着传统体育文化和教育功能的活动还是应适当保留。
    钟秉枢认为,开闭幕式、火炬接力、吉祥物等元素都是体育文化符号,这些符号相互联系到一起,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在全运会举办的过程中,节俭是必须的,但是文化的象征和意味应该得到保留。
    在最近几届全运会上,裁判争议、赛风赛纪问题常常成为舆论抨击的对象。本届全运会上,也出现了橄榄球消极比赛、花样游泳打分争议等事件。钟秉枢说,金牌意识、唯金牌论并非全运会所独有,只是在全运会上暴露得更加集中和突出。正因如此,全运会在举办过程中应该考虑和重视如何把宣传、教育功能融入其中。
    钟秉枢说,与职业赛事相比,奥运会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除了比赛之外,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和科技交流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全运会把相关的东西都剥离掉,剩下的只有体育和金牌的争夺,就忽略了像奥运赛事所重视的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宣传。
    钟秉枢还以羽毛球教练李永波对体育和金牌的理解为例,强调“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是这种金牌至上的意识,而不是全运会本身”。
    令人欣喜的是,改变正在发生。一封不长的感谢信让“弃赛救人”的四川运动员马娇,成为本届运动会上“最美运动员”,她发自本能的举动获得了对手、媒体和公众的普遍赞誉。在全运会这个曾因其功利性而饱受诟病的舞台上,这样的行为所传递的体育价值观弥足珍贵,她对奖金的婉拒更是令人感动的正能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运会需站上全新起点。只有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全运会才能真正成为全民喜爱、全民共享、全民参与的体育盛会。
【关闭】    【打印】
国家体育总局版权所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承办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 邮政编码:100763 联系电话:010-87182008
网站联系电话:010-87182998/87182280  E_mail:webmaster@sport.gov.cn
京ICP备05070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