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特色、惠百姓、云岭大地涌动健身潮-云南省体育局局长查大林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关注云南的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在北京奥运会的脚步日益临近、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北京向大家介绍云南省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情况。
    云南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面积39万平方公里,与缅甸、老挝、越南3个国家接壤。全省总人口4400万,有26个世居民族,其中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独有。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和众多的民族,使云南具有鲜明的立体气候和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云南各族人民关注体育、参与健身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们顺应人民群众这样一种期待,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增强全省各族人民健康素质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分析,抢抓奥运机遇,依托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创新,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为群众体育健身提供有力的组织领导、更好的场地条件和科学的指导服务,全民健身不断深入。2005年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表明,全省各类人群的体质指标较上一监测周期都有提高。刚才的宣传片对取得的成绩作了概括,下面,我向大家着重介绍我省深刻领会“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的内涵,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情况。
    近年来,我省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方式,形成了云南“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鲜明的地方特点:
    一是浓郁民族特色。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体育健身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据初步统计,云南各少数民族可推广的民族体育项目达320余种。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云南的全民健身提供了极具特色的发展条件,我们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将突出民族特色作为“三个环节”和“四个重点”的重要补充,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普及和开展作为我省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出版发行了陀螺、射弩、过溜索、吹枪、堆沙、霸王鞭等23集民族传统体育音像资料,推动民族特色健身项目从山区农村走进了城乡社区和校园。
    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民族健身操(舞)因承接民族传统文化、不受场地和器材的制约而深受城乡各族群众喜爱。为在继承与创新中体现民族性与包容性,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增强健身性,我们从2006 年开始进行全省少数民族健身操征集、展演、整理和创编。2007年全省各地共选送民族健身项目40个,来自全省14个州市13个少数民族的近300名运动员组成的20支队伍参加了展演比赛。我们在此基础上优选项目并进行二次创编。在创编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把握好体育健身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做到突出民族文化特点,容易推广,群众乐于接受,使群众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实践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满足自娱自乐和自我表现的愿望;二是处理好操与舞的关系,既体现体育科学健身的功能,有操的健身功效,又要有舞的韵律和观赏性,富于节律感,避免单调乏味;三是区别好民族健身操与现代健美操的关系,动作设计除了具有民族特点外,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实现民族性、健身性、大众性和观赏性兼备。去年底,我们已经完成了彝、白、傣、佤、景颇、哈尼等民族的10套健身操的二次创编,整理、规范出一系列民族健身标准操,计划今年放入各级各地全民健身迎奥运活动中去推广、去检验,并进一步提炼、修订和完善,打造独具云南特色的群众体育亮点。
    近年来,民族风格迥异的健身操、标准舞等在各级体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形成了云南全民健身异彩纷呈的靓丽风景:从北部的高原藏区,到南部的红河河谷,从东部的壮乡,到西部的独龙江边,都有各民族群众体育健身的身影。在澜沧江边的云县、彝族聚居的禄丰、三江并流的福贡等少数民族地区,每到傍晚,广场上遍布参加民族健身项目的人群,县城1/4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广场上晚练,形成了民族和谐的一景;在傣乡德宏,每逢节日,被誉为“东方民族迪斯科”的目脑纵歌有数万人参加,气氛极为热烈,场面蔚为壮观;文山县中小学校在大课间推广民族操(舞),既使孩子们接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又避免了广播体操的相对单调,调动了学生健身积极性,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2007年我省各地举办了一系列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点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全省首届舞龙精英赛、昆明市迎奥运健身主题公园、楚雄州禄丰县的龙腾狮跃闹元宵和大理州三月街赛马大会等活动,贴近生活,特色突出,群众喜爱,营造了云南各族人民全民健身迎奥运的热烈氛围。
    二是现代时尚气息。云南地处青藏高原的延伸地带,气候地理条件多样,海拔层次丰富,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兼备,为户外、野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体育旅游、体育休闲等健身项目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热点。我们顺应这一趋势,加大组织活动力度,乘势而上,策划和培育方便群众参加、易于长期开展、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品牌项目,体现绿色奥运理念,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和形式,积极推动培育健身旅游和康体休闲类全民健身服务业。2007年,我们参与了孟中印缅汽车集结活动筹备和“2007年第三届泛珠三角汽车集结赛”的组织工作,并采取依托市场、面向社会、大众参与的方式,推出“穿越彩云南汽车集结赛”,显示出云南体育旅游的特色;“东川泥石流汽车穿越赛”参赛人数连年增加,吸引了周边地区群众观看,赛场气氛热烈;“珠江源山地自行车和越野跑比赛”请王军霞等奥运冠军领跑,全省各地的群众踊跃报名参赛,这些群众体育赛事已形成了传统,成为覆盖广、影响大的全民健身品牌。2008年我们将配合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推出的云南“奥运旅游服务计划”和“体育小镇”建设项目,并办好“2008云南体育休闲博览会”,充分展示我省多姿多彩的体育休闲文化资源,打造新的旅游休闲健身品牌。同时,进一步开发户外运动资源,建设一批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探索管理和运营经验,提高对新时期群众健身新需求的回应力。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的重点,我省在推进阳光体育进校园活动中,认真分析信息化、高科技时代青少年的运动偏好,重点扶持知识类体育健身项目。省模型运动管理中心发挥体育社会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模型运动,克服经费、交通等方面的困难,深入到全省基层学校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利用周六学生休息日常年开设青少年模型培训班,年培训量达到400余人次,还定期举办模型联谊会和多层次的中小学生汽车模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比赛,并出台激励政策,给省级模型比赛成绩优异的学生中考加分,受到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模型运动在学校的开展,增强了学生体质和综合素质,巩固了学生课业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成为选拔体育苗子的重要渠道,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多方共赢。今后我们还将促进电子模拟运动在学校的普及和推广,通过科技体育项目的开展,帮助学生益智健身,戒除网瘾,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
    三是有力法规保障。云南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既形式多样、轰轰烈烈,又讲求实效、扎扎实实,得益于2004年出台的《云南省全民健身条例》,从法律法规的高度对人民群众健身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云南省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以来,社会的体育健身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云南广播电台每年一次的“金色热线”,是一个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在线互动对话的栏目,近两年体育部门上线时,群众极为关注,在40分钟的节目时间里,开通的三部热线电话全部爆满,手机短信不断,广大听众提出的各类问题中,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健身活动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晨(晚)练点等方面占了很大比例,显示出群众更加关心体育,注重健康,积极维权。各级政协委员也依据法律法规对我省全民健身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关于全民健身的提案越来越多,促进了全民健身工作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完善。
    省级体育部门在抓好全民健身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的同时,深刻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准确把握全民健身工作的落脚点,强调全民健身的全民参与原则。为发挥竞赛的导向作用,我们改进了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规程,采取不设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榜,只公布成绩,同时设置参赛分等措施,防止群众体育比赛过度竞技体育化,保证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
    经过积极努力,2007年7月,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在任期的最后一年,对我省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云南省全民健身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深入 2个州市的6个县区的农村、城镇居民区,学校和厂矿了解情况,进行法律监督,促进了全省各地人大常委会对当地全民健身执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人大的执法检查受到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政府责任,狠抓贯彻落实,将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针对省人大检查后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有关事项,积极整改,促进了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建设,促进了全民健身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各族人民健身条件日益改善,群众健身权益得到维护,推动了云南全民健身活动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我们相信,乘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使体育健身成为云南各民族群众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必将促进云南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希望在座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更加关注云南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关注云南的群众体育工作,支持彩云之南体育事业创造新业绩、新辉煌。
    谢谢大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