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结合体育文化——德国大众体育发展探因

    无论从文化还是产业角度看,体育推广与城镇发展都息息相关。但不少城市仍存在运动空间匮乏、市民体育不易开展等问题。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关于健康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同时也指出了体育文化如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在这方面,德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德国有一句话:“也许我们不是竞技体育最强的国家,但我们一定是大众体育的世界冠军。”德国之所以有如此言论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1960年代联邦德国开展的“黄金计划”。当时进行了大量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两德合并后的“东部黄金计划”,这都为德国体育运动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体育运动的高度组织化和体系化。通过参与体育社团,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场地,比如足球的德甲、德乙和地方小型联赛就是一个例子。在公共政策的角度,体育具有三大功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少医疗支出;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融合;各种附带功能,比如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健康意识等可以得到普及。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法兰克福。除了一些高水平赛事的举办,法兰克福更注重宣传全民赛事,让更多的业余爱好者也能参与进来。
    那么,德国是怎样做到城市体育规划的?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现状分析,其中对市民体育需求的分析是重中之重。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再对年龄、收入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群体进行深入且详细的调查,充分了解市民的需求,才能做出规划;第二个阶段是邀请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共同参与规划的制定,即从规划阶段就建立起上文所述的体育组织社会网络,这也是德国体育公共政策成功的核心部分。
    当然以上这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德国体育产业主要由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产业、体育经纪业和体育赞助业等构成。联邦政府除了向体育组织直接提供资金,还有各种政策和渠道为体育产业开绿灯,比如对非盈利性的俱乐部实行减税,甚至不用交税。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的捐赠者可以要求减免个人所得税。再如,俱乐部可以免费或者以很低的价格使用体育场馆等等。
    体育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远远超过了竞技体育的意义。即使德国在奥运金牌榜上的排名大不如前,但是以下数据则表明德国仍是一个全民皆体育的国家。据统计,55%的德国民众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经常参加运动的人超过1200万人。德国民众平时最喜爱的运动是自行车、游泳、跑步、健身以及足球等。大部分人在参加体育协会时并不看重取得的成绩,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从参与过程中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体育协会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方面有着巨大的功劳,大量的俱乐部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项目爱好者等各群体提供各种各样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据2012年的统计,德国共有91080个体育协会,35.43%的德国男性和22.76%的女性是体育协会的会员。以足球为例,德国足球协会在旗下约26000家协会中拥有近670万名会员,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德国足球队之所以能在2014年世界杯中夺冠,很大程度上是其青训体系的功劳,而数以万计的足球协会是青训工作的重要载体。不仅足球如此,德国其他运动项目都按类似的模式培养其后备力量。
    如此庞大数量的俱乐部,日常运转基本依靠的是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德国95%的俱乐部没有专职管理人员,90%的教练和辅导员是志愿兼职人员。可以说没有志愿服务就没有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虽然大众参与体育的诉求并非是在奥运会上争夺更多的金牌,但是德国的竞技体育训练水平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着全球领先水平,像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选择德国杜塞尔多夫作为伦敦奥运会前最后的备战基地,网球运动员李娜选择慕尼黑作为海外的训练基地也表明了德国体育基础设施的强大和专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专业的基础设施是提供给老百姓的。法律还强制规定,健身器材必须在几年之内就要更新,以便新研发的设施更够投入使用。

(李晓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