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前奏曲(12)——柔道“勇士”杨秀丽

        青肿着双眼却绽放着最灿烂的笑颜,这是杨秀丽在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级夺冠后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又是四年的备战,又到了冲刺时刻,如今29岁的杨秀丽已有了成熟从容的气质。“柔道比赛就像无言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只有两个结果,你赢或者对手赢,每一场比赛我都会竭尽全力,做一个勇者。”


坚持,为圆梦时刻


        “没事,只是抽筋了而已。”杨秀丽笑着说。在和4个身高、体重都超自己的男陪练摔过三轮后,杨秀丽的小臂出现疼痛,队医诊察没有大碍后,她又开始了力量器械训练。在以世界排名第六拿到伦敦奥运资格后,杨秀丽的训练强度逐步增加。
        “她的胳膊是‘男人的胳膊’。”队医在训练结束后帮杨秀丽做着按摩,顺便调侃她。“我不结实就得被人摔,我必须得练结实才能摔人。”杨秀丽回应着,东北姑娘的实在劲儿一览无遗。“天天这样训练,十来年,时刻都是直接的身体对抗,技术、力量、柔韧、协调、爆发力什么都需要,整个身体所有肌肉都要用上。”
        很多人对柔道项目的训练量没有直观的概念,并不了解运动员日常训练量有多大。杨秀丽的陪练固定在10人左右,他们每天要轮流好几次陪练。“有些项目可能输一场还有机会争冠,我们这个项目输一场就被淘汰了,必须有绝对实力才能进决赛。”柔道比赛规定直接身体对抗5分钟,在此期间没有决出胜负还要加时,需要相当大的体力。因此在训练中必须尽可能增加对抗强度,演练各种摔法和制服对手的技术。就算是杨秀丽“以一敌十”,陪练们也不能“放水”。“教练对陪练也有要求,他们也要不断提高自己,为我的对抗练习增加难度。如果他们给我制造的压力不够大,就没有训练效果了。”这么大的训练强度,杨秀丽吃得多吗?“恰恰相反,强度一大人就累,根本就吃不下,没有胃口。为了保障训练的体力跟得上,就得强迫自己吃,如果不吃体重还不够呢。” 

 

坚持,让人生完满


        说起2008年夺冠的画面是否会经常浮现在眼前,杨秀丽印象更深的是训练。“当时练的量特别大,比赛也很多。其实这四年也是一直训练,一直比赛。”和四年前相比,杨秀丽直言变化很大。不仅是表面上的训练内容、自己的状态、技术特点和对手等方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这四年人员也有很大变化,那时我是小孩,现在我已经大多了。那时训练量很大很累的时候,我经常哭,现在有时还是会哭,但少了。需要压力释放的时候,哭一哭就过去了。”
        四年的坚持,对任何一个即将第二次踏上奥运赛场的运动员来说,都难以一帆风顺,杨秀丽也不例外。“我们从北京奥运会后就开始积分,积到快两年的时候,国际柔联把我们所有的积分和成绩都取消了,从2010年又重新开始积分。”国际柔联2009年时进行了奥运积分改革,对当时积分靠前的杨秀丽等人冲击不小,但她扛住了坚持下来。这些并不是最磨人的,对运动员来说最痛苦的是导致“想练不能练”的伤病。去年杨秀丽的肩部韧带受伤了,养伤休整半年多没有参赛,世界排名也滑出了前三。
        说起重新恢复的过程,杨秀丽用典型的东北话来了一句“那是相当辛苦”。“现在我都不能说那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等奥运会完了咱好好说。”她显然是有很多感触,却不能现在说出来影响自己的备战情绪。“反正没有一定的阅历,是挺过不来的。幸运的是及时恢复了,没有太大的损失,也很感恩,有好教练、好医生的陪伴。”在这个过程中,杨秀丽的心理调整能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淡定。“有时候,伤病不是你尽量避免它就不会出现,赶上了也没办法,所以在训练中会集中注意力,既要能练到位还要不受伤。”这样的经历让她更快成长和成熟起来,“我感觉,经历过这些后,人才会真正成熟。运动员以后要是不练了,走上别的工作岗位也错不了。在运动生涯中,成功过也失败过,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她就会知道和理解很多事,不会像现在的孩子有一点挫折和不如意就抑郁。”积极的态度和幽默的应对正逐渐成为杨秀丽的一枚标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