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前奏曲之一—记自行车机械师王世斌

        奥运会金牌,是每一位体育工作者追逐的最高目标,但真正夺金的运动员,只是金字塔上的明珠,他们的身后,有管理者,有教练、队医、康复师……就连一次出国比赛的批文都要有人忙碌奔跑……每一个环节,就如自行车轮上的一根链条,只有每一根链条顺畅地旋转起来,通往胜利的道路才能成为一条坦途。
        王世斌,在中国自行车队担任机械师近20年,朴实平和。他说,他的工作很平凡,“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就拿我们队伍来说,场馆工人、按摩师、科研、医生都是这样,能够站在运动员的光环外,为他们出一份力,我们也很光荣。”


工作永远排第一


        1993年,王世斌被调到自行车队,负责器材管理。简单说,就是日常维护训练器械,队伍的机动车管理。赛时则要负责比赛器械、辅助训练台,在车出现故障时第一时间调节,维修更换。
        具体到场地自行车,王世斌的任务就是频繁更换传动比,检查气压等。“每一名运动员要准备三到四个传动比。”王世斌说。教练会根据运动员的力量、比赛项目等要求更换不同的传动比,这些都需要王世斌提前做好准备。
        而公路和山地自行车比赛,王世斌就更忙了。一大早,他要为队员们装车,食物、水等都要准备好,还要准备好备用车和轮胎。比赛中,他要开着队车跟随大部队行进,“环兰科威的比赛比较艰苦吧,我去过三次。哎呀,怎么说啊,高温、疲劳……有些赛段一天要骑210多公里。”王世斌回忆说。他们要开车跟在队伍后面,还要时刻关注队员的需要,“爆胎是最简单的,换一下就行,有时候我自己开辆车,赶上运动员需要递水什么的,得马上追上去,可是其他队也需要递水啊,大家的队车都挤在一起,有时候还真挺危险的。”王世斌说。这还没完呢,等比完赛,队员回到酒店休息,王世斌还有更多任务,他要检查每一辆车,洗车、上油、装链条,调试好每辆车至少要三四十分钟。一支车队每次大赛最少要派6人参赛,王世斌就得忙活三四个小时。“辛苦?反正一般都吃不上饭!赛会提供的洗车场就那么大,我们得早点过去抢个好地方。”王世斌笑着说。
        领队宋翔对王世斌赞不绝口,他说,只要交给王世斌的事儿,一点都不用担心了,“责任心强,不管是小事儿,还是超过他工作范围,甚至超过他能力的事,他也会去做!我们队车经常跑长途,很辛苦,他不管家里有没有事儿,或者妈妈病了,把孩子交给家里,开起车就走,肯定能准点到达。”


场地里的睡袋


        提起王世斌,自行车队没有一人不夸奖,从主教练莫雷龙,到运动员宫金杰、郭爽,大家都认为王世斌能力突出,平易近人,业务没得说。
        “来队之前,我也不懂,没骑过自行车(专业)。到这儿后就边干边学,跟教练、运动员请教,比如车子感觉沉了怎么办?比赛车和咱们日常骑的车不一样,沉一点就能影响到成绩。”王世斌说。
        要么不干,干了就别糊弄。王世斌朴素的一句话,却是很多人未必能做到的。
        那时候,场地自行车计时赛的封闭车轮还需要编圈,连链条都要一根一根地装上,王世斌就那么一点点学会了。“做一个机械师,首先你要喜欢,不会的就琢磨;第二要勤快,多问多学多想;第三要细心。”王世斌总结说,其实这三点归根结底也就是三个字:责任心!
        前些年,中国队在换传动比时都用螺丝刀一圈圈转,速度慢。看到其他国家用手持电具更换,王世斌就盯着看,回来自己琢磨,然后跑到家具城,跟会操作电钻的人学,很快也为队伍配备上了“新型武器”。
        此外,王世斌还开动脑筋,为运动员的放松台设计了水壶挂钩,以及悬挂mp3等设备的挂件。中国队的场地边,总有一个便携式桌子,这是王世斌从超市买的野餐桌改装而成。而运动员如果比赛间隙无法回酒店休息,也可以拿来王世斌为他们准备的睡袋休息一会儿。
        “一天天看着运动员,他们练得特别辛苦,付出更多。从机械师作角度来说,我不能在自己这一块出现任何疏漏,这是不能饶恕的!如果因为器材的问题拿不到好成绩,那就太可惜了。”王世斌说,哪怕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对自行车这种精密比赛器械来说,都会导致严重后果。                                                                                          

        王世斌的家就住在老山宿舍楼,距离自行车馆步行就能到。这下可好,不管几点钟,队伍只要有事就会叫他,他也早就习惯了没有固定下班点。8岁的儿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王世斌几乎就没顾上接送,老人病了,他也是克服一切困难,不耽误一天训练。
        一次,队伍在昌平训练,家里老人住院需要照顾,王世斌依然每天忙完工作,调试好器械,给队员们买好第二天食物后,才骑着摩托车到昌平汽车站,坐公交车赶到天坛医院,第二天一大早再坐公交车赶回训练场地。
        “现在好多了,老山有场馆,队伍都集中在一起,以前每年冬天都去深圳。”王世斌还记得,他离开北京最长的一次是跟着队伍在福建训练,在外面待了7个月都没能回家。
        深圳大运会时,王世斌患上了带状疱疹,也就是俗称的缠腰龙,但队伍名单没法更换,王世斌二话没说就上了前线。深圳的8月,高温闷热,场馆还设在户外,王世斌的腰差不多溃烂一圈,但他仍忍痛每天工作,一站就是一天。最终郭爽、宫金杰等队员拿到3枚金牌。谁能说,金灿灿的金牌背后,没有王世斌的辛苦与付出呢?
        工作了20年,王世斌没有一次亲自到过奥运会赛场,但他都会为运动员准备好器材。比赛期间,他也会密切关注队员的表现,“肯定特别关注啊,成绩好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好,要是队伍成绩不好我就没情绪。”他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