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全运 > 正文
北京轮滑冰球队 延续球员全运运动梦想
发布时间:2017-07-17 作者:傅潇雯 何青汉   来源:中国体育报

  入伏的第一天,北京的天气已炎热难耐。早晨8点,北京轮滑冰球队的队员们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护具、戴上不透风的头盔、拿起球杆在北京体育大学轮滑场上开始了训练。52岁的张路道由于年龄最大,球场的其他人都称他为“张哥”。“张哥”曾是一名轮滑球运动员,三个月前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个年纪还能参加全国性比赛,借着全运会的契机,年过半百的他将再次走向大赛运动场。这支北京轮滑冰球队将在几天后亮相全运会赛场,队中既有只练习过三、四年轮滑球缺成绩斐然的大学生,也有年过半百的轮滑冰球老手“张哥”,全运会的契机将它们聚集在一起。对于参加全运会,他们有不同的目标,有人想通过大赛历练,有人想证明不服老的精神,一颗小小的轮滑冰球,承载着他们的运动梦想。

一支略显奇特的队伍

    “张哥”再次走向赛场源于天津全运会的改革,今年3月底,轮滑冰球成为全运会新增项目,意在通过跨界、跨项为2022年冬奥会冰球项目准备、选拔人才。但由于时间紧迫,各支队伍要在3个月内完成选材,不得不把许多退役运动员召集回来,张路道就在此之列,借着这个机会,他加入北京男子轮滑冰球队参加全运会。
    此次全运会轮滑冰球项目女子组已于7月9日开赛,男子组将在7月19日开赛。开赛前一周,北京男队在北京体育大学进行最后两次场地训练。这支队伍的构成初看有点“奇怪”,一部分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另一部分则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年龄差距这么大怎么在同一支队伍中?北京市冰球协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邢寉解释到:“由于这次组队时间比较仓促,所以队伍由一部分退役冰球或轮滑冰球运动员,和一部分北京体育大学轮滑冰球专业学生组成。”这样的组队方式也具有一定优势,年纪大的队员经验丰富,年纪小的队员体能充沛,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组队能起到互补作用。“老队员经验、意识好,负责组织进攻;年轻队员体能好,负责跑动,这种配合比较理想。”邢寉说到。
    这支队伍的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有高校教师,也有冰球教练,其中不乏轮滑冰球好手、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守门员王帅获得过单排轮滑球世界杯季军,队员潘志强获得过全国陆地冰球竞标赛冠军,队员张路道是唯一一位代表中国参加过三个轮滑冰球相关项目世界级比赛的运动员。其中五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轮滑冰球队的学生更是多次获得全国单排轮滑球锦标赛冠、亚军。这五名队员还在读大三、大四。教练王晓亮介绍,这些学生之前练的是田径项目,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练习轮滑冰球,之后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参加全运会,这些年轻队员充满了期待,“年轻的我需要更多的大赛机会锻炼自己,代表北京参赛我也一定努力拼搏”,北京体育大学单排轮滑球队队员白冰云干劲十足,“希望北京队在全运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希望在大赛中得到历练”。

一位五十二岁的老将

    年轻的队员们希望得到历练,训练间隙常常向前辈请教,也常常聆听前辈的指导,前辈大多数时候则由“张哥”扮演。张路道从80年代便开始打轮滑球,曾代表中国参加不少国际比赛,现在的他在一家冰球俱乐部担任队伍管理,适逢此次全运会,便接受北京市冰球协会的邀请,代表北京市参赛。
“我大学是足球专业,1986年全国举行轮滑球比赛,我就转项练轮滑球”,当时哈尔滨体院成立轮滑球队参加世界锦标赛,大多数队员都是由冰球转项,张路道则是唯一一名从足球专业转项的运动员。与全运会的轮滑冰球不同,张路道当时打的双排轮滑球,圆球短杆,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就曾是这一项目运动员。他真正开始打轮滑冰球则是2003年,“我2003年在北体大读研,读研期间赶上全国轮滑球锦标赛,便又转成了单排轮”。
    虽然张路道今年已经52岁,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甚至还会抽时间踢几场足球,训练时与年轻队员对抗时也丝毫不落下风。“现在状态还可以,毕竟如果不能打了人家也不会邀请我。”张路道略带自豪地说到。
    张路道“轻伤不下火线”的拼搏精神也是队员们榜样。七月份的北京,室外温度高达40度,训练时还要穿上十几斤重且不透气的护具,几次跑动,汗水便浸透了衣服,即便如此,他仍然每次坚持训练。在一次分组对抗训练中,对方球员射门抬杆过高,球杆打进了他的嘴里,一下子就打掉了两颗牙。“张哥”对此不以为意,比赛临近,为了加紧训练的他并没有着急补牙,而是更加拼搏,备战全运会。
    当日两个小时的训练结束后,“张哥”才坐在场边吃他的“早餐”——两小块蛋糕。“早上就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一块巧克力,吃太多影响训练状态”。不服老的“张哥”并不把年龄当做运动的限制,全运会便是他证明自己的舞台。“感谢全运会能给机会让我在这个年纪还能参加全国大赛,但这并不是我的终点,我的目标是先打到六十岁”。张路道说到。

一段超过三十年的友谊

    “张哥”所管理的球队近期在国外集训,所以这段时间他不需要上班。与他不同,队里其他年龄稍大的队员还有各自的本职工作,上午10点训练结束后还要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让他们不辞辛劳参加训练的原因是热爱。刘永权便是其中之一,他现在是北京一家冰球俱乐部的教练员,每天从家到北体大,再从北体大到冰场要耗费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即便如此仍然坚持训练的理由,除了对于这项运动的热爱,还有对于兄弟情义的珍惜。
    此次代表北京队参赛的刘永权、王晓亮、马航、张雷、金太日这五个人是发小,作为黑龙江省从小打冰球的孩子,一起从少年队、青年队,到成年队、国家队,既是竞争对手、更是朋友,一路走来,几个人的情谊超过30年。“当时我们都打冰球,从小就认识,我和马航、张雷还是同一个幼儿园和小学的。”刘永权说,“后来我们就各奔东西,王晓亮和金太日到北体大读书,马航到北京当了教练,我和张雷去了日本留学。”
    刘永权在日本毕业后,不想舍弃从事了20多年的项目,也难以割舍多年的感情,便和张雷来到了北京做教练,五个人又在北京重新聚在了一起。再聚首的“五虎将”组建了一支队伍,参加各类轮滑冰球和冰球比赛,并且每周二晚上都会和在北京的外国人打一场冰球比赛。2008年五个人代表北京第一次组队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便拿了第一。此次全运会,又将他们聚在了一起。
    面对这次参加全运会的机会,他们很珍惜,王晓亮说:“2014年我们打单排轮亚锦赛的时候说这可能是大家在一起打的最后一次比赛了,将来没这种机会了。”可没想到2017年冬季全运会把他们凑在一起了,当时他们又觉得这是五个人的最后一次大赛机会了,可今年的全运会再一次让他们聚首。王晓亮说:“半年前我根本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机会,但这真的应该是最后一次了,毕竟年龄大了。”
    “冠军虽好,但命中早已注定。”这是王晓亮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句话,作为五个人组队的最后一次大赛,他更珍惜运动场上的时间;更珍惜作为运动员还能从事这个项目的机会;更珍惜和兄弟们一起上赛场的过程。对于此次的参赛目标,王晓亮说,他们从来没想过去争取什么样的名次,或是必须拿下冠军,只是要享受大家共进退的过程。当然,积极地训练更是为了证明,“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个年龄参加比赛是来混,但我们就是要在全运会的赛场上证明运动员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