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在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展,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体育产品及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等环节,从而使得体育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不断融合。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综合效应的重要体现。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工作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成为新的极具潜力的社会经济增长点,开始步入黄金产业的行列。它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场馆管理,以及体育技术指导咨询、体育彩票、体育商务服务、体育培训服务等方面。体育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的产业,它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文化需求逐年增加,体育消费市场正在扩大,体育产业发展日趋繁荣。

一、厦门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053亿元,体育及相关产业达18.28亿元,占GDP的比重0.89%,其中,体育及相关用品制造13.37亿元,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比重的73.14%,体育及相关用品的销售1.65亿元,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比重的9.03%,体育及相关服务业3.26亿元,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比重的17.83%2010年,全市体育产业单位1097个,从业人员39836人,全年举办运动会次数261次,参加人数12.41万人。体育设施情况:室外全民健身公园、广场数2318,室内全民健身中心136处,体育场地数1089统计资料显示,厦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初具规模,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厦门市体育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同和产业组织的形态特征差异,本文将厦门市体育产业划分为比较成熟、初具雏形和有待开发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产业。

(一)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彩票销售市场发展比较成熟

1.体育用品制造业 2010年,全市体育制造业企业211家,规模以上体育企业50,其中三资企业35 家,占规模以上体育企业70%,规模以上体育企业年产值52.84亿元,其中三资企业年产值42.25亿元,占规模以上体育企业的79.97%目前,国内体育用品生产有三大基地(即珠三角、长三角、闽南地区),其中,厦门市体育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最为迅猛,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健身器材出口基地,产品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全市体育用品出口交货值42.80亿元,成为我市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体育用品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市体育及相关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2.体育彩票市场 体育彩票发行是筹集体育事业发展基金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彩票从诞生到现在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打破了过去体育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的格局,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体育彩票取之于社会,用之于体育,造福于人民2010年厦门市体育彩票销售网点730个,从业人员1600人,体育彩票销售总收入4.31亿元。通过体育彩票的发行,使广大市民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体育彩票对引导体育消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等产业初具雏形

   1.竞赛表演业 体育竞赛、表演业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观赏需要而举办的各类体育表演的经营活动。厦门地处海峡西岸,是富有特色的海滨城市,市民体育意识强,基础设施好。从市民“马达”向政府提议环岛路作为马拉松赛道以来,在市政府和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不断推出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的体育赛事,并实施“政府倡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成功举办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国汽车越野锦标赛,全国沙滩排球赛,海峡两岸龙舟赛,全国帆船冠军赛,国际女子网球挑战赛,帆船厦门—东山拉力赛,国际ITF青少年网球排名赛,厦金海峡横渡比赛等赛事。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不仅活跃了厦门人的文化生活,同时也给主、承办方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精品赛事活动,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它将成为厦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2.体育健身休闲业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是体育服务业的主体行业。2010年,全市各类健身房、健身健美会馆、保龄球馆、游泳馆等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场所达354家,占全市体育服务业单位比重的66.68%,全年总收入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全市体育服务业总收入的16.26%。各种形式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促进了厦门市健身休闲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3体育培训业 近年来,在体育事业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每一个孩子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体育培训市场应运而生,且发展很快。适应各种不同年龄和消费群体的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武术、游泳、健身健美、体育舞蹈等项目的体育培训班层出不穷,带动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在正常时段,羽毛球、网球的场馆供不应求,许多项目培训场场爆满。体育培训市场由雏形走向壮大,逐步成为较成熟的市场。

4体育商务服务 目前,厦门市举办的各类赛事和体育活动中,活动冠名、冠杯,赛事广告招租,运动队冠名等,或多或少的有些商家介入,以运动员、运动队形象作产品推广等体育商务服务正在逐步增多。

(三)体育中介市场、体育旅游等产业尚待开发

1.体育中介市场 目前我市有注册的体育中介机构仅有8家,有些在网上设立的中介机构,这些零散中介服务机构在推进我市体育向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影响力远远未能达到活跃体育市场的程度,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扶持和培育。

2.体育旅游 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开始出现市场需求,但是被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所接受和认可的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产品还在开发之中。

二、厦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民间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已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整体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给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加之,广大市民的体育消费意识逐步增强,花钱买健康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进而使人们对健身、娱乐和健美等项目的服务需求迅速上升,显现出投资兴办各类体育经营企业的一个高潮。2010年,全市体育产业单位1097个,其中:企业单位841个,体育事业单位16个,体育社团及协会80个,体育个体经营单位152个,产业活动单位8个。调查显示,从事体育活动的单位性质显现出多样化,既有国有、集体、私营企业,又有外商独资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从总收入来看,2010年,全市体育企业总收入66.69亿元,占全市体育产业总收入比重92.14 %。民间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已在我市成为主流,并有连锁机构的出现,为体育产业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二)体育运动项目繁多,基本满足各阶层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厦门市体育经营的项目众多,其内容涉及台球、保龄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射击、溜冰、健身健美、武术、体育舞蹈、高尔夫球、卡丁车、攀岩等近50个项目,还有引进许多国际流行的时尚的项目。有些经营场所不仅开设多个体育活动项目,而且还附有舞厅、咖啡厅、餐饮、沐浴等配套设施,形成了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场所。高端体育商务休闲活动项目及健身会所不仅能够提供健身休闲需要,还能够使消费者接触时尚体育文化,进行高层次人际和信息交流,享受多功能服务。

(三)市民体育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

所谓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一定量的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体育市场的发展规模和整体趋势。随着我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娱乐、康复等方面的追求愈来愈强烈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中,既有实物型体育消费,即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鞋、体育报刊、杂志等,也有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人们开始愿意花钱用于参加体验各种体育训练、健身休闲等,参与型体育消费已经成为时尚。

三、厦门市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市场体系不够健全。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体育核心产业滞后,体育中介产业缺位。由于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尚不到位,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投入与产出及其回报的机制。巨大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进而影响社会资本向体育产业方向流动。在体育市场体系方面,目前,厦门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体育产业体系,现有体育产业主要是从计划经济下的体育事业单位改革转轨而来。一方面,需要由政府投资的公共体育设施显得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回报率不高,资金来源单一,体育产业的资本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体育产品生产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体育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在体育用品制造业方面,体育用品制造业虽然已成为我市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并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但是,规模以上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中有70%以上是外资企业,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此外,作为体育产业核心部分的体育服务业的规模较小。2010年,实现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下降了7.1%,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7.83%缺乏体育龙头企业。竞赛表演业虽然近年来有长足的发展,但多是以单项形式进行针对性运作,缺乏综合性大型赛事的实战检验,在组织国内综合性的大型竞赛方面的经验还十分不足。综合场馆设施布局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尽管近几年来厦门出现 “浩沙健身俱乐部”和“健体无极”等体育连销机构,但缺少知名品牌的体育企业,体育企业整体规模小而分散,尚无体育企业上市。缺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体育企业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体育龙头企业。

(三)体育产业的信息交流功能弱化

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导航标,体育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体育市场经营中各种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作为体育市场的管理者,通过市场交流可以引导企业确定正确的经营方向,从而为体育产业良性、有序的发展提供服务,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但目前厦门体育经营单位和企业都以相对封闭的形式自主发展,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与有效利用。投资行为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不利于我市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体育产业信息交流,实现体育市场行政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协调职能,是厦门市体育产业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缺乏必要的体育人才资源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体育经营方面。缺乏体育经营人才,目前,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经营人才,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 、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二是体育竞技运动专业人才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无论在竞技运动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及构成状况均不容乐观,并已成为制约我市体育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三是在体育组织和体育中介服务方面。组织管理水平低下,缺乏体育组织管理活动的人才和提供体育中介服务的管理人才,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是单纯的看场子、看馆子,缺乏应有的市场管理知识和技能。整个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还处于粗放、松散的状态,对于做大、做强厦门体育产业要求相距甚远。

此外,岛内外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厦门市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快厦门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紧紧把握“十二五”规划时机,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体育发展长远规划

抓住“十二五”规划的时机,从规划入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体育产业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和以更广的视野来确定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对全市的体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来科学配置体育服务资源制订出符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重点加强岛外的体育资源配置的规划,改善农村体育活动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体育产业的开发。对一些投入较大、社会效益好的体育建设项目应列为城市基础建设规划,优先安排。

促进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体育产业健康和谐发展,不断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对体育服务的需求。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较齐全、结构基本合理、相对规范发展的具有国际化接轨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二)政策调控,整合社会资源

按照市场调节、政府引导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引导。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项政策措施,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机制,树立大体育、大产业、大市场的整体观念,打破行业隔离和区域封锁,发挥体育部门的行业优势、技术优势,利用其他部门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和信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厦门地方特色的体育资源

1、加强对台合作。对台合作是发展厦门体育产业的催化剂,利用厦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域优势,加强对台体育产业发展的交流,尽快培植体育市场,进而与台湾共同打造中国人的体育用品品牌模式。

2、瞄准高消费的体育休闲商务活动。厦门岛是最适合人居的环境,以旅游、会展、高科技研发中心为主要的第三产业相对发达,高级的商务活动往往伴随着体育休闲娱乐之中。引进和利用外资,使我市体育产业增添活力。

3、利用厦门较好的群众体育基础,积极发展体育单项运动协会,发挥协会的专业特长和功能,以体育活动的普及带动体育产品需求的增加。

(四)进一步优化厦门体育产业结构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是提高体育产业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1、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是厦门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要利用国际分工体系和区域优势,将厦门体育用品制造业打造成为国际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2、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体育服务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部分,也是带动整个体育产业升级的原动力。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积极培育体育中介组织和发展体育传媒产业,以克服现有的“瓶颈产业”;发挥“政府倡导,市场运作”的成功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五)加快体育产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快出人才和多出人才是加快厦门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是引进和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相结合,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根本出路,要面向国内外引进各类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二是以当地高等院校为依托,支持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增设体育产业的专业和课程,按市场需求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单位与大专院校联合,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三是加强体育岗位职业培训,建立完善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四是培育和规范体育人才市场,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五是政府资助选派人员到一些从事体育产业的国际中介机构学习、实践,培养一批体育产业专家队伍,加速厦门市体育产业与国际的接轨。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