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体协会长:热爱 圆我体育事业梦

    已退休二年了,但2014年被推选为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会长,又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双休日还要到各区县社区体育联盟赛的赛场看看。工作比以前还忙,但我每天干得乐呵呵。
    回想起自己与体育的缘分,还真有趣。从小喜爱习武,有着一股韧劲儿,肯吃苦,在练武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学到了为他人服务的技能。四十岁那年,组织上安排我到殷行街道,走上街道副主任岗位,主管社区体育。面对有着20万居民的特大型人口导入社区,人口密度大,体育设施缺乏,活动又较单一,基层该从哪里着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就从身边的场地入手。
    2000年起在市区体育部门的支持下,我带领科室人员踏勘场地,协调矛盾,先后在44个居民区建立健身点和一个有30多件健身器材的健身苑。边建造边探索出一套加强健身苑点长效管理的办法,在上海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随着社区居民的锻炼需求不断增加,2003年建起上海第一家有2000多平方米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
    健身设施建好了,需要维护和管理。2004年,我们又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经过努力,成为全国首批26家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单位之一,使社区公共体育场地管理真正得到了落实。
    街道已建有一批体育设施和一个公共绿地运动场,仍满足不了居民的健身需求,希望学校体育场地能开放给居民进行锻炼活动。街道下决心要从机制上解决难题,担子落到了我的身上。于是,我和科室同事走访学校,和居民座谈,与校长们恳谈,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提出的“安全”、“管理”、“物耗”三大瓶颈,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求得支持,寻找解决瓶颈的办法。投保意外人身伤害险,解决安全问题,结合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委托俱乐部作为公共服务中介机构管理,解决管理问题。建立社区资源共享经费补贴机制,解决物耗问题。社区里18所中小学体育场地全部对社区开放。这下学校放心了,居民开心了。我也总结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殷行经验”。
    2006年底,组织上安排我到杨浦区体育局分管全民健身工作,从过去的“块”到后来的“条”,舞台大了,范围广了,自感责任也更重了。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向社区开放的补充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杨浦区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杨浦区加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的办法》等文件。又与区域内复旦、同济、上海理工、财大等十二所大学体育部达成共识,与社区结对,签订开放协议,打破围墙,敞开校门。区域内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做到了全覆盖,社区体质监测站做到了全覆盖,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站做到了全覆盖。在此期间,我还受聘担任上海体院经管学院的校外导师。
    2011年杨浦率先开通上海第一个区级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系统,方便市民就近锻炼,不断夯实社区体育基本服务工作内容。
    眼下,为贯彻上海市委2015年初一号课题成果,对社区建设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新要求,协会团队已先后到11家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开展调研,进一步推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规范化建设,并积极探索创建社区体育枢纽式管理的模式。今年,受委托对全市157家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进行评估。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开发上海社区体育网站、微信和服务配送系统,组织全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主任培训班,提高俱乐部的业务水平。还与社区联手开展50场社区体育联盟赛事活动。
    体育,圆了我的事业梦。在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圆我热爱的体育梦。
     (作者为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会长)

(张祥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