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

         休闲体育是融浸于现代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这种活动日趋显示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社会作用。这种作用很难被其他社会活动所取代,其原因何在?少有人能够了解;休闲活动作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视,而作为休闲活动方式中充满活力的、最具发展前景的体育休闲活动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休闲体育的研究,远远不是几篇论文可以描述清晰的,从发展的过程来看,这样一种日趋重要的活动,终究会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建立一门学科,专门对其进行研究,应该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1  学科建设基础理论
    任何学科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已知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休闲体育学的学科理论也是建立在一些已知的理论基础上。对于休闲体育学而言,这些理论构成了它的基础理论。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建设首先应研究和阐明这些基础理论,以明确学科建设的根基。
1.1  休闲理论概述
    休闲理论是建立休闲体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在研究休闲体育这一现象时,首先必须对休闲的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以便确定休闲体育的概念及其内涵,休闲体育学学科研究的范畴、内容。通过对休闲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据。
1.1.1  休闲是与劳动对立的生活状态
    古希腊文明仿佛是这种理论的始创。法国社会学家罗歇·苏甚至认为:古希腊文明是“在休闲中得以实现的文明之一”。他写到:“希腊公民过着一种只有他 ‘高贵’潜在性的充分表现才是至关重要的有闲生活。这不可能与劳动有关,因为劳动被认为使人失去尊严,为此它属于奴隶等级。”(罗歇·苏《休闲》,商务印书馆,1996年,P8~9)可见,在古希腊的文化的内涵中,休闲与劳动是一种完全对立的范畴。
    休闲与劳动的对立关系在词源中就存在,如希腊语中的休闲是schole,有休闲和教育之意,而A-schole则是指劳动,奴隶状况。在拉丁语中 otium的意思是休闲、闲逸,而反义词neg-otium则意为事务、商业和劳动。从这个意义讲,休闲是指与劳动完全对立的某种生活状态。
    我国对休闲一词的解释与农业国度的习俗和观念密切相关,在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一书中,对休闲一词的解释是:“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事实上,对于农事而言,由于气候、季节以及农作物生长的某些阶段的制约,有一些时间是无事可为的。此时与其说是休养地力,不如说是休养人力,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对人的休闲是否定的,因此,休养人力的说法至少是犯忌的。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游手好闲”是典型的败家行为,是不肖子孙的表现。
1.1.2  休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一些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劳动者得以缩短劳动时间,那么,这些从劳动解放出来的时间只用于劳动体力再生产的扩大,使资本家对劳工的剥削更加有效,因为劳动者通过休息而更具有生产力。其实,在工业社会初期,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一直被视为劳动者劳动体力再生产的必要时间。
1.1.3  从不同的角度看休闲
    对休闲的本质属性及其范畴,由于其研究的角度或应用的基本理论上的差别,使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见解。下面,我们将这些观点和研究成果简要地进行介绍。
  (1)从时间的角度定义休闲:“‘时间就是金钱’这句烙在雷明顿打字机上的铭言同样也烙在工厂的门楣之上,烙在被日常性事物奴役的时间之中,烙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间预算’的概念里。它甚至还支配着休闲与自由时间。决定着空闲时间并被烙在海滩日晷仪上以及度假俱乐部门楣上的还是它。”
    波德里亚的这番表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休闲,首先就是对时间的消费。关键的问题是可以自由地耗费、消磨甚至浪费时间。
   (2)从存在和体验的角度考察休闲:如果把休闲理解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那么,可以用存在主义的理论去解释休闲,因为,“存在主义坚信,做人就是做决定”(约翰·凯利)。休闲应是在感知自由现实化并发现其创造价值后产生的。
    “我们并不是出于理性推断或者功利权衡才认识到休闲对我们的益处,从而致力于获得休闲的感受,而是出于直觉和本能。诚然,我们在尝试一件新事物以前,会理智地权衡风险与收益。可是,随着我们的逐渐深入,从这件事中得到了‘休闲’的体验,我们就会有越来越高的热情,愿意将自我融入其中,对于最初我们期待的这种活动能够带来的实际好处,反而越来越不关心了”。这是把休闲作为直接体验来研究的较为典型的表述。
    休闲恰恰不是“摆脱(absence)”了羁绊,而是一种“参与(presence)”,一种我们乐于放弃自我意识而投入的“参与”。我们乐于放弃,是因为我们肯定了这件事的意义,能够给我们以超越自我拥抱宇宙的快乐。
   (3)从活动的角度考察休闲:休闲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不过,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冲动理解为寻求快乐,而应是通过特定的活动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休闲是人类通过自身行为,去发现生活意义的一种活动。休闲的反义词也不是什么“工作”,而应该是毫无意义的活动。
    休闲并非活动本身,它是一种过程,只不过这一过程必然要涉及到某种具体的活动。
    约翰·凯利认为:“休闲是由多种不同的、可被识别与分析的要素共同构成的体验”。因此可以不同的建构表现不同的方面(“休闲依情况而变,每个新的环境会构造一种新的休闲”)。
  (4)从消费的角度认识休闲:休闲是一种消费,特别是在近、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劳动、社会教育、社会分工、社会收入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人根据不同的标准被划分为几类。其中按照经济收入水平划分出来的社会阶层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不同阶层的人群,其消费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中产阶级的出现更是表现出特色。
    在实施5天工作制之前漫长的时期,中国老百姓每周惟一的休息日往往成了家务最繁忙的一天,因此有了“战备星期六、冲锋星期天、喘息星期一”的说法。实行5天工作制以后,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空前繁荣。有调查显示:在“双休日”中各商业以及服务业的营业额较平日增加30%~120%。由此可见,休闲就是消费的观念乃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一方面,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如:全自动洗衣机、速冻食品等等)缩短了家务劳动的时间,减轻了家务劳动的强度;同时,一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如现代家政服务)也使人获得了更多的余暇时间。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余暇时间是付出了代价或者说是花钱买来的,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消费;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获得的自由时间用作消费——对物质的消费和对服务的消费,而在这种消费活动过程中,人们也在对时间进行消费——亦即对价值生产时间的消费。
1.2  休闲研究综述及休闲的内涵
1.2.1  休闲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休闲的研究已经久远了,尤其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生产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享受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压抑了人的丰富性,造成人的异化。于是,以恢复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人类的休闲为基点,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在凡勃伦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行为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为分析工具,不断深化和丰富了对休闲的研究。20世纪以来,休闲在国外倍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我国居民生活中休闲活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红火。从学理研究的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一些哲学、社会学、旅游学和文化学者开始从各自学科角度,对社会休闲现象、理论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如1992年,王雅琳、董诗鸿主编的《闲暇社会学》率先开创了我国休闲研究之先河;2000年,于光远等主编的《休闲研究译丛》全面的介绍了西方休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休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二,部分学者还对居民休闲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刘志林等对“深圳市民休闲时间利用特征的研究”,李峥嵘等对“大连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时间利用特征的研究”,许峰对“旅游城市休闲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研究”,杨国良对“成都市休闲业发展模式的研究”等等。
1.2.2  关于休闲的概念及内涵
    按照杰弗瑞·戈比的解释,所谓休闲(leisure)即是指一种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相对自由的生活。这个定义把休闲描述为一种生活,一种没有外在压力的、自由的生活,足以使人感受出那份闲恬自在、那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情景。但“生活”毕竟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也必须弄清作为休闲意义上的“生活”到底包含那些内容和要素。
    首先,休闲必须脱离外界的压力——“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对于这种压力的解释,我们可以认定为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那么,从另一角度来讲,外部环境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状态(对行为者而言)是决定人们产生压力与否的重要因素。而且,外部环境是否形成压力完全会因人、情、景、态而有所不同。
    从表述中可以看到,这些特质更多的是对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状态和感受,这里尽管没有提出诸如自由时间、非工作活动(nonworking activity)、自由感(perceived  freedom)、活动方式等概念,但却包含了这些概念所能提示的内容:休闲总是在空闲时间里,相对自由地选择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或者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以满足其个人的愿望,获得良好的心态和感受。
    根据对休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分析可以得知,“休闲”至少由这样5个要素构成:自由时间、活动方式、精神状态、经济能力、活动空间。从前面对休闲的认识和理解的角度来看,这几个方面的要素实质上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休闲的构成内容的。
    上述5种要素彼此联系,形成休闲的一个完整的形式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样5个要素都是休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在现实的休闲活动中,这几个要素并不以同样的比重出现。比如经济能力,在基本的生活条件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只要在没有直接面临经济上的窘迫,人们完全可能在某个时间片段中,十分深度地投入于休闲。
    但是,人们是否愿意投入于休闲,在很多情况下却是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有的人尽管有足够余暇时间,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活动空间,但却没有参加休闲活动的意愿和行动。有的人有做不完的工作,但却想方设法地找机会让自己娱乐放松一下。由此可见,休闲的意愿和观念在影响着人们的休闲行为,这可能是影响个人休闲活动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
2  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纲要
2.1  休闲体育学研究与现代社会(休闲体育学研究的意义)
2.1.1  对休闲体育进行研究的社会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生产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会生活物质得到极大满足的前提下,精神生活物质的发展成为现代人日常需要的必要条件。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或者说社会生产方式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的基本规律。
    在社会工业化和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尽管人们体力劳动在不断地减轻,但由于竞争和高效率要求,使社会紧张因素也在不断地增强,人们普遍感受到了机体的运动需求和精神上的放松平衡的需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人们在获得日趋丰富的生活物质资料的同时,还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更多的人开始面临如何消磨和打发这些时间的问题。
    如果说过去人们对体育休闲活动的认识只是处于一种朦胧与无意识状态的话,那么,时至今日,由于人们对体育休闲活动的需求日益加强,使认识程度也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追求的境地。
    休闲活动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有关研究已经证明,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休闲活动就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就休闲活动的内容来讲,休闲体育则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的地位。据日本有关研究统计,在所有的休闲活动中,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占70%左右,如果说居民的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已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那么,以休闲体育为主体的休闲活动亦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2.1.2  国内外休闲体育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休闲在国外倍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资料显示,美国每年用于休闲的花费高达3500多亿美元,其中,有400多所大学开设了休闲专业,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清楚地了解休闲的内涵及休闲这一不可小看的社会现象。日本有“修养娱乐协会”“余暇研究中心”“休闲体育振兴协会”等专事国民休闲活动的调查研究、居民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宣传、推广与实施的组织,对休闲及休闲体育的研究和开展是广泛的、丰富的。
    关于休闲的研究,国内的有关成果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在经济建设方面;另一方面,有关吃喝玩乐的休闲问题,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是不务正业的事,故而不屑研究;再者,我国对体育的理论研究重心大都放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方面,对于完全属于大众自己的事的休闲体育,很难得到体育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另外,由于人们普遍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不足,一些研究只是对休闲体育的某一种活动进行研究,如健身、娱乐等,很少有把这些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综合地进行研究。同时,概念运用比较混乱,概念范畴不确定等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对休闲体育研究的因素。
    总的来说,与对其他体育社会现象研究状况相比,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对休闲体育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研究者极少,而卢锋等人2002年编写出版的《娱乐体育》一书,应该说是大陆地区第一本以休闲体育的思路和观念撰写的有关休闲体育内容的著作。但该书也只是探讨了休闲体育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真正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正是本课题的首要工作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对于我国体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2.1.3  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建设现状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尽管国外一些大学已经有了休闲研究的学科和专业,对休闲体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有有关的专著出版。如德国在2002年出版的《休闲体育手册》,从基础理论和定义;休闲体育历史与发展;德国的休闲体育;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媒体、旅游与休闲体育;休闲体育的参加者等方面对休闲体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尽管该书的内容对我国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借鉴却不能照搬。
    2002年,成都体育学院在经过多年对休闲体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娱乐体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申报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软科学课题《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从而开始了对休闲体育的系统研究工作。作为休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体育学院在对《娱乐体育》进行的学科研究和建设中所形成的经验,对于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和休闲体育学学科的建设起到了十分良好的前导作用。
2.2  休闲体育学的理论体系
    休闲体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已有的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其理论体系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其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其二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其三是体育学的理论。各方面的理论为休闲体育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理论构件,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理论进行阐述。
2.2.1  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
    作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学科,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的休闲体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卓有成效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先哲们对劳动、休闲、社会生活以及生活方式的论述,无疑帮助我们深入的认识和正确理解休闲和休闲活动的内涵及其本质。
2.2.2  自然科学的理论
    休闲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也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这种活动必然与人的双重属性相联系,而人的自然本质要素仍是促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动力。
2.2.3  体育学的理论
    休闲体育是一种社会休闲方式,也是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体育学科方面的理论、概念是研究和解释休闲体育的现象及其原因的基础。
2.2.4  休闲体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综述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而且,学科理论体系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我们认为,在建立休闲体育学的学科体系时,首先应该能区分出三种相互联系的不同体系,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经验体系或工作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在建构休闲体育学的理论体系时,我们有多种选择,不同的选择所建立的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  休闲体育学学科问题研究
3.1  休闲体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3.1.1  休闲体育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把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方法、学科理论体系,这是学科构成的基础,而准确把握研究的对象又是基础的基础。我们认为: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休闲体育现象为基础的一般问题,休闲体育学是研究休闲体育现象中一般性问题的学科。
    可以认为,休闲体育的本质、属性、目的、功能,休闲体育的一般过程,休闲体育的一般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休闲体育的一般性问题,以及休闲体育研究的一般方法原则等,是在我国各种各样休闲体育问题中最一般性的问题。而这些一般性问题,构成了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休闲体育学的学科性质。
3.1.2  休闲体育学的特点
3.1.2.1  整体性: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应反映休闲体育学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对休闲体育现象与社会主要现象之间的关系(又称外部关系)、休闲体育内部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又称内部关系)、休闲体育与人的关系等的阐述,来展示休闲体育的整体性。
3.1.2.2  一般性: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应体现休闲体育的一般性。休闲体育学研究的是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所应遵循的一般性或共性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改革。
3.1.2.3  层次性:休闲体育学研究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对象是娱乐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发展到今天已变得纷繁多样,休闲体育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各层次、各类型的休闲体育活动作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实际上,以作为休闲体育主体的娱乐体育活动为直接的和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样能够反映出休闲体育整体性和一般性,达到揭示休闲体育中的主要矛盾和一般规律的目的。
3.2  休闲体育学的研究方法
    学科研究方法在一门学科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一般学科理论上来说,由于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性质的不同,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是必然的。此外,某门学科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也与其所处的地位有关。
    休闲体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的社会现象。这就决定休闲体育无论作为研究领域还是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必须从其他学科中广泛地吸取,特别是当这门学科还处于不成熟状态时。
    总之,仅以一般学科理论和仅从实际状态出发讨论休闲体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都是不全面的。休闲体育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休闲体育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休闲体育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休闲体育学需要广泛借鉴和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但这不是简单直接地拿来,而需要加工或改造,即使在使用一般体育学的研究方法时,也同样需要加以改造。
4  休闲体育学研究内容概要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休闲体育学将采用文献资料、系统分析、逻辑分析、比较和归纳等多种方法,研究休闲体育学的学科体系、框架及其内涵和外延。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现代社会与休闲
    着重讨论的问题有: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因素分析;社会生活方式与休闲活动;休闲的内涵及特征;休闲方式论;社会阶层分析;不同阶层的休闲以及不同阶层对休闲体育的选择问题。
4.2  休闲体育基本理论
    着重讨论的问题有:休闲体育的概念与定义;体育休闲的特点;休闲体育的功能;休闲体育的关系分析。
4.3  休闲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着重讨论的问题有:休闲体育的源起;休闲体育的演化和发展;影响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4.4  休闲体育学概述
    着重讨论的问题有:休闲体育学的学科性质;休闲体育研究的目的、意义;休闲体育学的研究方法;休闲体育学的研究范畴与对象。
4.5  我国休闲体育的若干问题研究
    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有:传统文化、观念对中国人休闲观的影响;中国人对体育休闲方式的认识和需要;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现状与基本趋势。
4.6  国外休闲体育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有:经济发达国家休闲体育发展的现状及特征描述;国际休闲体育发展的基本路径和一般模式;国际休闲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
4.7  休闲体育对未来社会和人的影响分析
    主要研究休闲体育的兴起与发展的人文原因;休闲体育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分析;影响休闲体育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分析;休闲体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
4.8  休闲体育的价值分析
    根据休闲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多种作用,分别从休闲体育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理价值和社会心理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
4.9  休闲体育的经营管理
    从休闲体育业经营和现状、休闲体育的经营管理、休闲体育的公关与促销等方面提出一些与休闲经营管理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4.10  特殊人群与妇女的休闲体育研究
    着重研究和探讨的现象和问题有:特殊人群(残疾人群、智障人群)和妇女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意义;休闲体育活动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功能分析。
    本节还在这些研究内容和范畴的基础上,设计创建了休闲体育学的学科建构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研究成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