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运会多城市共同举办的后效应研究——以第十届全运会为例

 

 

1.研究意义

    时间距离十运会已经过去近四年了,很有必要对十运会的社会后期效应做一个研究。十运会给各个举办地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的持续程度和影响程度有多大,这种模式上的创新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如何,是否是将来全运会的举办趋势,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课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全运会的赛事规模也在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的经济投资。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东西部地区和南北地区经济差异较大。能够承办如此大规模体育赛事的城市和省份也就很少。导致的结果就是全运会一直在少数几个发达的城市间轮流坐庄举办,而经济欠发达城市举办全运会的机会就相对较少。众所周知,承办体育赛事是一个地区人民参与体育的最直接形式,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可以影响居民的体育观念和当地的竞技体育水平。举办城市的单一性使得许多城市的居民失去了直接参与和体验全运会的机会。这种多城市举办的模式到底在社会影响力上如何呢?在全运会后一项由新华日报集团和江苏省体育部门组织的一项江苏省民意调查中显示:老百姓对“十运会”的知晓度达98.1%94.1%的人认为“十运会”有利于“加速城市建设,改进市容市貌,80.4%的人认为有利于“扩大地域影响,进一步提升江苏省的知名度”,75.6%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十运会”增强快乐感和荣耀感,68.7%的人认为有利于“聚集商机和人气,促进经济发展”,57.7%的人认为有利于“增强体育知识,普及全民健身意识”。

从这次初步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这种多城市举办的模式,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上都是可喜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全运会中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学习到了体育知识。同时这种多城市举办的模式也让江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都参与到了这项影响力巨大的体育赛事中,也是江苏省苏北发展计划的体现,实现了机会的平等。对创建江苏省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性的社会调查研究,具体的全运会对社会的贡献作用和效应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这些表面层次上。因此对十运会社会后效应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是对这种举办形式的证实也是对十运会作用的证明。

2.举办城市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选取原因研究

如何在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中如何安排众多体育项目,一个城市在某个项目上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社会背景是选择的主要依据。一个城市的体育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在这个体育项目上的人才和体育设施。例如,连云港市在水上项目上有发展优势,那么这个城市在拥有优秀运动员的同时也同样会培养优秀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在一些场馆设施上也会得到更多政府的资助。田径在徐州市发展很好,并且也曾经承办过一些重要的田径赛事,故徐州市就主要承担了铁人三项赛事。而苏南的苏州在跆拳道、举重方面有着很好的发展,奥运会上有过陈艳青这样的优秀举重运动员,苏州市的跆拳道水平也相对较高,在这些项目上有着很好的传统,2008年奥运会苏州运动员吴静钰夺得女子跆拳道金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苏州市就接下了跆拳道比赛和举重比赛的重任。而无锡外资企业众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在这些外资企业中存在着许多热爱棒球运动的群体,把棒球运动设在无锡举行,一是可以实现票务销售的难题,二是符合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淮安的一品梅实业赞助的是江苏男排,因此淮安市成了男排小组赛的分赛场。连云港市作为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水上运动发展看展很好,江苏的两帆基地就在连云港,并且连云港有着一流的地理环境,把帆船帆板赛放在连云港也就顺理成章了。南通市的击剑项目在江苏省有着明显的优势,北京奥运会上南通籍击剑运动员仲满就获得了一枚金牌。证明了在十运会策划中选择南通作为击剑比赛的举办城市是正确的。南京市十运会的主赛场,承担的赛事就很多了,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聚集了江苏省大部分的体育场馆设施和优秀的体育人才(裁判员、志愿者、赛事组织管理者等),因此大部分比赛的决赛和小组赛都在南京举行。

3  多城市共同举办全运会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

31多城市共同举办成为全运会的发展趋势

    综观体育赛事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体育赛事的举办形式历经了“一国一城市举办”,“一国多城市举办”,“多国多城市举办”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会越来越快,体育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现在我们也已经发现了这个趋势的睨端—多城市举办体育赛事。这是整个世界在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体现。多城市举办体育赛事在文化的交流上是由过去单一性向多元转变;在影响力上多个城市的点影响构成了面上的影响。这极大的丰富了体育的文化内涵。

大型的体育赛事在举办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主要的文化交流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在同一场体育赛事中作为观众可以体会几个不同城市乃至几个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情和文化;作为赛事的组织者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上让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得到传播;作为主办城市可以在举办赛事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文化,利用赛事带动经济的增长。多城市的举办形式将会让更多的城市和国家真正的参与到体育赛事的举办中来,从而让体育能够吸收不同的文化变得更加的多元化。我们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型的体育赛事的举办权不再成为一种文化的专利,体育赛事能够真正的在全球传播开来,成为全人类的共有财富。

全运会作为我国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一直是众多城市争相承办的焦点,特别是体育产业的发展赋予了体育赛事更多的内涵和延伸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推动举办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等。改革开放政策让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规模较之以往有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具备了举办全运会这样体育赛事的实力。

    以往的单一城市举办全运会让体育赛事的巨大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单个城市举办体育赛事的模式下往往过于集中在摸一个狭隘的区域内。而多个城市举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某个地区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通过多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就能够将赛事的效益从小的点扩大到大的面上。多城市举办的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和城市最直接的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来参与到体育中来。一方面可以带动各国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和重视,进而促进这一赛事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多的文化将被吸收到体育中来,丰富了体育赛事的内涵,实现“全运会”的可持续发展。

 

32多城市举办模式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借鉴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投入很大,对举办城市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要求都很高。主要的投入可以分为软件投入和硬件投入,软件方面的投入主要是计划,组织管理,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医疗,保险,安全,礼仪等方面的投入。硬件方面的投入主要是工程建设投入,主要是直接的工程投入(场馆和相应的接待服务设施)间接的工程投入是城市基础建设,环境保护投入等。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日本为了更好的举办这届赛事,投入巨资建设了多座高标准的足球场。雅典奥运会场馆建设的紧张情景我们仍记忆犹新。一个城市举办体育赛事投入的主要弊端就是投入太过于集中。大量的高标准体育场馆和相应的设施都被局限在一个区域内。一旦比赛结束,这些高档次的场馆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极低。比如日本现在仍为世界杯建设的场馆利用而头疼不已,悉尼奥运会后留下来的体育场馆大部分仍旧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每年还要花费巨大的维护费用。

    但是多城市举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将赛事分在几个城市举办可以将几个举办城市的场馆利用起来,几乎所有的城市大多有体育场馆设施,可以通过对场馆的改造提高场馆的标准来举办赛事。即使没有合适的体育场馆,投入新建的场馆也会有比较好的利用率。诸多的场馆和相应设施分散在了各个不同城市便于利用,有利于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避免赛后的闲置。其他的投入如服务餐饮,交通,通信,安全,医疗,组织管理等投入都可以通过多城市举办的模式,实现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起到把举办压力化整为零的功效。

另外,就是如何继续保持和发展承办城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问题,从对苏北承办城市的后全运会现象研究发现。除帆船帆板队在十运会前后变化不大外,其他几支省队在十运会后都有很大变化。原因主要有:一、省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就建在连云港,省队不会因十运会结束而搬迁;二,省队市办的训练队因为参加十运会而建立,在十运会后,精兵简政,或被解散或迁至南京集中训练;三、除男子排球队外,其他几只省队主要靠财政拨款维持训练,必须服从统一调度,地级市无高水平训练队,导致相关赛事无法运作;四、十运会后,省体育局不能出面为地级市申办全国以上级别赛事,地级市能力有限,导致相关赛事无法运作。因此,该现象需要引起我国其他举办全运会省市的关注,以免导致相关资源的浪费。

 

 


(原文下载)我国全运会多城市共同举办的后效应研究——以第十届全运会为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