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与中国国家软实力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1272SS08090



    项目负责人:王志章(西南大学)

摘    要

 

体育文化作为世界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吸收了民族学、文化学、体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精华,是一个具有多学科属性的概念。和世界所有文化形态一样,作为一种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体育文化从历史走来,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概念。从文化的结构形态来看,体育文化不仅包含了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形态、还包含行为层面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同时,在文化全球化,世界多元体育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在坚持多元体育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文化对话,确立体育文化的世界认同地位是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功能。由此,我们从体育文化的特殊内涵出发,在分析了体育文化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内在关系和外在表现的基础上,得出体育文化是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并作为国家无形的精神支柱,以非暴力和非强制手段能使其他人接受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可以说,体育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各国较量中,以其强势的影响力发挥出了标杆效应,以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具有品牌联动效应,以其在发挥作用中牢牢把握世界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而具有权威性。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S• 奈强调,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支撑力、一种创造力、一种推动力、一种传承力、一种审美力。他认为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和公共外交政策。我们在分析体育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的内在关系时,主要围绕体育文化与奈提出的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来分析,只不过把体育文化与国家文化吸引力的关系用体育文化对国家软实力的人力资源要素的作用来体现。具体来说,体育文化与政治价值观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国家政治价值观对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1.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直接为国家外交服务;2.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离不开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3.体育走向世界要依托国家政治的力量和国家政治主体的积极努力。其次,体育文化也会通过提升国家精神气质来影响政治价值观。在论述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引用了滕子敬、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周西宽等人做过的研究成果。关于体育文化与公共外交政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文化具有无国界性,能被用来作为缓和关系和发展合作的工具,从而达到改善国际关系目的。另外,体育文化与软实力的内在关系还体现在体育文化通过作用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人民健康和促进人的全民发展来为国家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在体育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的外在表现的关系中,本课题主要从体育文化与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国家形象三个部分来说明。在论述体育文化与国家经济地位时,以当代经济增长理论为支撑,由此,经济增长的不均衡性和体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一致性,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文化是否能转化为国家软实力。在论述体育文化与国家政治地位方面,我们以政治学家如霍伯曼(Hoberman)和西德的学者黑热斯迟关于体育与意识形态的认识为出发点,得出体育本身具有中立的去意识形态性的特点,但可以作为国家的政治工具,从而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交往,改善和促进国家间的关系,增进友谊;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提高体育的威望和美誉度等。体育文化与国家形象的关系方面,我们结合近年来我国在树立中国国家世界形象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说明了体育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并已经成为快速提升国家形象的方法之一。

基于在趋于一致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的世界文化发展趋同性、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国际舞台上各国地位的不确定性、人类认识能力有限性以及多样性策略的可借鉴性等命题的清醒意识,我们有必要在探讨本课题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前通过比较找出差距和原因,再来进一步解决现实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占据世界核心位置的西方来作为比较对象,从体育文化作用国家软实力的路径、作用力度的强弱两个维度来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是:1.在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体育价值形态和文化体系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在隐性和显性两种作用方式上存在差异。2.受各国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不同水平以及各国所做的不同努力的影响,中美两国体育文化作用国家软实力的强弱体现出了差距。3.通过中美体育软实力的比较分析,我们找出了中西体育文化软实力在体育事业基础水平、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影响力、体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体育文化发展的条件保障方面存在差距;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体现为在历史发展阶段性因素、体育文化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这就为我们下一步构建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和策略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中国体育发展之路经过长期的摸索,充分发挥体育文化所蕴涵的智慧,使体育文化在传承创新中不断丰富,体育事业在新时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美国体育事业相比,其发展虽然历史不长,却充分发挥了体育的各方面功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这种差距并非仅仅是文化承袭上的不同,还要考虑到各国制度、发展模式,治国方略上的取向。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总结过去、立足现实,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措并举、多元发展,抢抓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机遇,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策略导向,是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话题。具体来说,本研究就如何改变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强化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做大做强我国体育文化事业

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做大做强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就要把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置身于国际环境这个大背景中,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认识到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在于我们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在强化国家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作用。我们做大做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思路就是首先端正态度,提高两个“认识”,即“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和“提高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其次要明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要从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入手,着眼于我国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现实,根据问题来提出整改内容和整改措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个体育强国形象,正是我国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二、深化体育改革的政策导向作用,明确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方向

深化政策导向是推进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重视下,通过横向和纵向考察,我国政策环境逐渐趋向法制化、规范化、产业化、成熟化和休闲化。但这种状况远远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首先实现突破“举国体制”的束缚,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就是要从体育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入手,不断克服阻力,形成科学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评价、统计和行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系统,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民参与共建体育文化软实力。

三、加大我国体育事业立法力度,突破发展体制机制制约瓶颈

体育立法,依法治体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关键。要解决我国体育体制和机制存在的问题,实现国家体委提出的目标“六化”和“六转变”,离不开法律强制手段的调控。为此,我们要加大立法力度,进一步明确政府、群众团体、个人、体育经营管理者在体育市场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使体育工作全面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此外,根据社会的变化和现实的需求进一步修改体育法;另外,法律的实施还要靠公正、有力的执法来保障。在依法治体的同时,我们也要提倡以德治体,并理解两者相结合共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性。

四、挖掘培植我国体育文化精华,构建完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普适性完善价值的探寻和建构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性的学术话语,我国体育文化要在尊重其它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寻找人们认同的价值取向,这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体育文化被边缘化地位的途径。我国体育文化具备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等是能得到世界承认的特点,寻找途径积极发扬我国体育文化精华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我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价值的。我们认为,要发挥体育文化的这种功能,首先要坚守中国体育文化价值观所折射出的体育精神;其次要加强与各国的理性对话,消除误解,与世界各国建立起信任关系;再次要考虑世界需求,积极吸收各国具有普世性体育文化价值特征的元素,为世界体育文化发展服务;最后在与世界体育价值观对话中,要使我国体育文化充分坚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五、光大我国传统优势体育项目,保持我国体育的核心竞争力

发达的竞技体育是 “奠定体育大国地位”基础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柔性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明显存在优势项目结构失衡的状况,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和走向世界。要解决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困境,我们要逐渐采取措施解决我国竞技体育的机制、通过拓展我国竞技体育多元筹资渠道建立现代化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训练基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的培训机制几个问题,同时,要使我国竞技体育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还要通过扶持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中的弱势项目、不断地开发和研究其它项目等措施来打造我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我国竞技体育的新局面。

六、优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营造体育事业发展良好氛围

优化体育发展的经济环境能优化体育软实力发挥作用的空间。本研究在重点探讨体育文化的发展的经济环境时,以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为切入点,首先从通过努力营造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新局面和采用多种产业经营方式两个途径来增加体育的投资,营造投资的软环境,增加投资的氛围;其次,利用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形式,通过重点开发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来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需求;再次,立足本土体育产业的品牌建设,积极进行体育营销,使我国体育产业走向世界。另外,本文还简要论述了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促进作用。

七、提高体育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塑造体育团队对内对外形象

由体育事业人员和体育行政人员两大部分构成的体育工作者对内肩负着打造体育我国团队优良素质的责任,对外承担着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和树立我国体育工作者国际良好形象的重任。因此体育管理者要从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开始,创新工作方式,使工作方式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的体育管理者和高水平的运动员。此外,积极发挥我国体育团队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影响力,树立起我国体育团队的国际形象。

八、建立体育技能人才培养梯次,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体育事业要可持续且“又好又快”地发展,离不开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地发展,而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是体育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体育技能人才要打造自身的竞争力,就要突破狭隘观念,以开放合作意识寻找培养的新动力。另外要意识到体育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科学性,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体育技能人才梯次,并且有针对性地建立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

九、加大体育文化事业建设投入,建立全民参与体育社会网络

加大对体育事业全方位的投入是我国体育事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全民参与体育的基础,其中资金的投入力度又是重中之重。而我国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为此我们的重点是加大各类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完善相关管理服务,保障全民参与体育的顺利进行。由此,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困境,提高我国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是我们工作的突破点。

十、提升体育教育科学研究,夯实体育事业发展理论基础

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后续支撑力量。目前我国陈旧的理论框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体育科研的科学性。其次要继续加强体育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为此要立足本土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作用。

十一、拓宽体育文化对外交流渠道,发挥体育公共外交积极作用

跨文化传播是使体育文化“占据文化制高点”的重要手段。跨文化传播不仅要通过自然传播,更重要的还要借助技术传播。体育文化技术层面的传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前推进,要从器物层的传播入手,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在运用具体传播策略时,我们要从加强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思想基础、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三个层面入手,强项抓提高、弱项抓达标、难项抓突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此外,由于现代传媒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积极维护好国家体育形象和国家形象。

最后,为了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以上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建立体育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的质量,为使指标体系能反映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规律,设置的指标体系宏观上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和可持续发展性原则,微观上要遵循体育文化的文化本体论、文化元素的多重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动态性和体育文化的中国特征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考虑构建了体育文化服务国家软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全文下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