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青少年学生教育效应的调查研究

 

 

 

1.研究目的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自顾拜旦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起,就把教育看作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体育来教育青年。正如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所指出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青少年学生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对象,奥林匹克的未来,对他们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可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获得了2008 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为在我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奥林匹克运动向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其教育形式也以西方国家的教育形式为主。国际奥委会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为推动奥林匹克教育的多样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采用灵活多样、适用于各国文化背景的教育方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 1/5 的东方文明大国举办奥运会,有利于充分利用 2008 年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对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奥林匹克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我国的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中间的很多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北京2008 年奥运会,那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效果究竟如何呢?本课题通过对奥运会前后各项指标的对比,探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教育效应,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在查阅大量文字及电子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任务,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安排在奥运会前后两轮进行,20084月进行了第一轮调查,200811月进行了第二轮调查。

调查对象选取了五个奥运会项目承办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青岛)和五个非奥运项目承办城市(郑州、西安、广州、杭州、云南)的6000名学生,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本科生三个层次。

问卷发放与回收采用专人负责制,每个城市一个调查员,调查员分别与学校(大学、高中、初中各一所)负责人进行协商,采用整班随机抽取的方法,三个层次各抽取100人,每轮每城市抽取300人,采用当场填写上交的方式进行回收,确保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两轮调查共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5900份,回收率98.3%;回收有效问卷5890份,有效率99.8%。依照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者为适当,60%以上者为好,70%以上者为非常好”,所以本调查能够满足社会学研究的需要。

    个案调查中,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2份,回收率为97.7%,有效问卷768份,有效率为98.2%

3.研究结果

3.1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青少年学生教育效应的调查研究

由于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本研究只对我国青少年学生有重要影响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奥林匹克知识的认知度、体育生活方式状况、环境保护意识及思想品质等四个方面方面。

3.1.1青少年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认知度

1)对奥林匹克知识的认知度有所提高。

奥运会前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在80%左右,与筹备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另外,从本次对奥运会项目承办城市与非承办城市的青少年学生奥林匹克知识掌握情况的总体对比结果来看,承办城市回答正确率稍高于非承办城市。

2)对北京奥运会发生的事件关注度极高。

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如:对北京2008奥运会主题口号奥运会前后的正确率分别为93.9%96.6%;对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启动仪式上,哪位中国选手手持火炬跑向天安门城楼,标志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启动调查的正确率为94%;北京奥运开幕式点燃主火炬的是谁的正确率为95.9%;下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是哪个国家正确率为95.6%2008北京奥运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多少枚金牌正确率为91.6%2008北京奥运会谁为中国代表团夺下首金正确率为88.7%

3对奥林匹克运动裁判知识的认知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的裁判知识比较薄弱,且奥运会后提高也不明显。从答题的正确率来看奥运会前62-73.6%之间,而奥运会后在65.7-78.9%。承办城市与非承办城市青少年学生对各题回答的正确率高低不等,没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对游泳项目的设定上承办城市回答的正确率明显高于非承办城市,但总体回答正确率较低。

3.1.2北京奥运会对青少年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1)奥运会后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从本次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调查结果来看,持增强体质者比奥运会前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55.7%,排在第一位;持减肥、娱乐或者是体育达标者都有明显下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应对体育课达标的思想有了明显改善。可以认为奥运会后,学生不仅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娱乐的手段了,而是把它作为增强体质的主要途径。

2)奥运会前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爱好程度变化不大,但总体较好

尽管持非常喜欢和喜欢者在奥运会后仅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总体达到了73%,而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仅在4%以下。这说明,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本质上是喜欢体育运动的,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因,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学生不能每天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呢?其调查结果是学习繁忙和体育场所设备不足阻碍着他们参加体育锻炼。

3)青少年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不足。

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从奥运会前后的调查结果来看不乐观。奥运会前后每天都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分别为33.8%41.8%,有一定的提高;若干天一次和很少锻炼的比例奥运后还是高达37.4%,与奥运会前相比没有明显好转。但奇怪的是奥运会后非承办城市的学生每天都能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达到47%,明显高于承办城市的34%,这说明,奥运会对非承办城市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在锻炼时间方面更加令人担忧,每天平均体育锻炼的总时间少于30分钟者几乎占一半,在30-60分钟之间者占40%,奥运会后也没有明显好转,承办城市和非承办城市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

4)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体育参与消费意识

因体育锻炼有增强体质、调节神经系统、增进人际交往、改善心理等作用,在青少年学生中,体育消费被普遍认为是不可缺少的,持很需要和比较需要的男生占95%,女生占90%,这说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非常强,但由于学习繁忙、学校设施限制、自身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与体育消费行为没有形成正相关。

3.1.3奥运会后青少年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

在对绿色奥运、环境保护与青少年关系的调查中,第二轮调查时认为环境保护和个人密切相关的比例增加了近10%,达到了89.1%;且青少年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并已开始身体力行,在问及青少年学生是否走校园内的草坪的调查中发现,从不走草坪的学生已经增加到52.2%。在对看比赛时是否会将垃圾带走的比率来看,奥运会前会将垃圾带走的为70.9%,而奥运会后达到了79.3%,从不带走垃圾的比例由4.6%减到1.6%。从承办城市与非承办城市的对比来看,奥运会后,承办城市学生持肯定会将垃圾带走的比例明(48.8%)显高于非承办城市(32.6%),这与亲身感受到奥运会对环境的高要求有关。

3.1.4奥运会后青少年学生对奥运理念的理解程度有所加强

我国青少年学生对奥运三大理念的理解,奥运会前后,持非常理解的青少年学生都在15%以下,比较了解的有所增加,不太了解的学生有明显减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一是对三大理念的宣传较少,二是三大理念的内涵比较深奥,尤其是初中生对此缺乏了解。但在承办城市与非承办城市学生对三大理念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发现,承办城市的学生无论是对哪一理念的理解都好于非承办城市,这与承办城市的宣传及耳濡目染有较大的关系。

3.1.5 对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它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融知识、思想、精神教育于一体,北京奥运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精神教育和优秀品质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升国旗奏国歌极大地唤起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奥运会当中,提升了青少年学生的国际意识、公平及诚信意识,对青少年学生良好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北京奥运会对河南省大学生教育效应的个案研究

3.2.1河南省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

奥林匹克课程开课率较低,体育教师对奥林匹克知识掌握欠佳,体育课不能成为大学生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对自身掌握奥运知识状况以及奥林匹克教育现状不满意,体育教师参加奥林匹克教育的相关培训极少。

3.2.2 北京奥运会对河南省大学生思想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北京奥运会激发了河南省大学生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诚实守信以及遵守秩序的社会公德意识。大学生对奥运文化有较高的认知度,对体育活动也有一定的参与欲望,也感受到了奥运文化的影响力,但因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还没有付诸行动,每天都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者的人数较低。

3.2.3 河南省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及认知度较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激发了河南省大学生对环境概念的认知,对环境内容的认识,对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的促进,体现出了时代感。河南省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整体较高,对基本环境知识掌握较好,并对环境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保护环境行动方面表现相对滞后。

4.建议

4.1 学校应将奥林匹克教育与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相结合

举办奥运会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赛事选拔出身体和精神和谐发展的精英,并以直观的形式通过他们的英雄事迹对广大青少年达到更好的教育。所以说要想使奥林匹克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离不开体育比赛、更离不开日常的学校体育教学。建议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课程和讲座的同时,举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4.2 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奥林匹克运动教育,营造良好的体育气氛

电视、报纸、网络、校园广播等传媒是青少年学生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渠道,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具有迅速性、权威性、集中性和潜在性。充分发挥这些传媒工具优势,加大奥林匹克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加体育栏目,开展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体育比赛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达到“传播奥林匹克理念,共享奥林匹克精神,共建体育生活方式”的目的。

4.3 挖掘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培养健全的青少年人格

奥林匹克是一种文化力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奥林匹克教育就是将这种文化力量转化为积极进取的行动,以培养人塑造人。因此,我们要借助2008年奥运会重新审视现代奥林匹克教育发展,把奥林匹克教育与人格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先进奥运文化资源,深入研究奥林匹克教育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通过奥林匹克教育进一步健全青少年人格。

4.4 加强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使之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主战场

从个案研究来看,河南省高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相对落后,在某程度上也说明书,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措施不力,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奥林匹克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青少年学生教育效应的调查研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