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的研究

 

 

1.研究目的意义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专性质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1]本课题在全面了解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办学模式进行分析,旨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现状予以了解。

3.研究结果分析

3.1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现状整体分析

本次调查所涉及到的72个被调查对象统计到200810月之前,累计为国家队直接输送人数达到241人;输送到其他单位进入国家队的达到680人;说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在“举国体制”的优势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历年来为“奥运争光计划”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61.1%的被调查对象,即44所都是于上世纪7080年代创办的。70年代,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等省发起创办体育中专学校后,各地纷纷创办此类学校。随后,伴随着我国参加奥运会并不断取得好成绩,体育运动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领导体制有以下几种:省市体育局主管、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管理、教育局管理及其他等,但仍以省市体育局主管为主,占到调查对象的80%83.3%的调查对象属于独立办学,少部分学校属于联合办学,另有个别附属于其他中学。

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制有:升格为五年制大专;三年中专;“小学、中学、中专一条龙”等多样化的学制。但仍以三年制中专为主,占到87.6%。多样化学制的出现,是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根据自己学校办学实际及学生的需求而设定,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在努力适应不同学生和社会需求。但学制的多样化也显示了一种混乱,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难以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和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学校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上级政府的全额拨款,有一半以上(38所)学校认为办学经费不足。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以上级委派为主,而教练员以自行招聘为主,同时也有委派和自行招聘相结合。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待遇与当地各行业人员待遇基本相当,略偏低。办学经费、工作人员待遇等方面由于各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差异极大。

大多数学校运动项目的设置是由上级部门指定的,而自己学校主动权限较小。调查显示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特色项目、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或是后备规划项目基本与我国在奥运会夺取金牌较多的项目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了在项目设置上是较为合理的。

80%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场地、设施和器材能够满足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还有少部分学校场地设施器材不能满足训练的要求,大多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训练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科学研究的介入,但仍有一部分(11.2%)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无条件进行科学化训练。

大多数学校除节假日全天训练外,其余半天训练,半天文化课学习。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各地、各校之间的差异较大,文化课学习仍未得到充分重视。

3.2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办学现状实例分析

3.2.1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

华阳中学的办学模式是以校(华阳中学)、体(省田径管理中心)结合的一所重点高中。以教育局为主体,由省田径队派教练员担任训练任务的一种管理体制。

运动员在各年级的插班学习,考核标准和其他学生一样。训练时间是早操和下午4点以后。经费来源主要以省体育局为主、市教育局补助,县上再补助一部分。

其办学存在的问题:(1)经费不足制约项目的发展。(2)插班生上课,有时候因训练、比赛会影响到学习的系统性。

3.2.2 湖北省襄樊市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模式

湖北省襄樊市体育运动学校与湖北省师范学校襄樊四中等学校合并,组建新的襄樊四中,保留襄樊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牌子和职能,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方式,按照“品牌共有、资源共享、分部管理、分灶吃饭”的原则,致力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子。

运动员分别插入普通班学习文化课,不单设体育班。按照运动员年龄分别插入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一样上课,下午放学以后训练,一般时间是17点至19点。其管理体制是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协助。

存在的问题:合并后,不平等的体教结合,体育部门在管理上处于弱势,体育运动学校没有了人事自主权;教练员队伍建设有较大困难。

3.2.3 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是一所体育类中等专业学校,主动与本市二十余个区县业体校建立关系,本着“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稳步提高”的原则,搞好选材、育才工作。

其主要优势与特点:(1)体育与教育部门都较为重视;(2)经费充足,条件设备先进;(3)教师、教练员、干部培训工作计划性强,抓落实较好;(4)内部管理规范。

存在的问题:(1)与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靠感情联络,缺乏体制上的保证。(2)学生生源缺乏;(3)科研条件虽好,但实际中运用不够;(4)目前的“体教结合”对“出金牌”意义并不大。

3.2.4 江苏省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

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四个项目与普通中学联办,运动员学习、训练、生活在联办中学。学校集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市健雄学校、市人民体育场四位一体,实行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教学与训练时间安排:学校坚持每周五天半(含周六上午),上午五节课,晚上两节课用于文化课学习。下午3小时训练(含周六),寒暑假全天训练,教学、训练时间互不占用。中专、初中及小学部文化课设置同普通中、小学。

存在的主要问题:(1)经费投入仍显不足。(2)科研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一些群众基础不好的项目招生困难。

3.2.5 辽宁省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办学是:体育局主管、教育局业务指导的双重管理。

存在的问题:(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双重管理模式下,形成教育边缘化。(3)文化课教师荣誉感、成就感缺乏,影响工作积极性。

3.2.6 四川省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

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是绵阳市体育局主管的全市唯一一所“体教结合”、体育特色突出的“三集中”高(完)中学校。实行“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办学方略,初中全部集中在城区质量较高的学校,高中集中在该校,解决了各层次在训学生读书、训练的问题。

3.3.校企结合办学模式现状——学校依托企业共建单项体育俱乐部

    以人大附中BTV三高足球俱乐部为例,人大附中由体育传统学校发展到BTV三高足球俱乐部,属北京国安足球职业俱乐部青少年队。把足球训练与市场结合起来。

4. 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领导体制的不一致,造成一定的混乱,难以发挥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的优势。

2学校办学经费、工作人员待遇、场地设施及科研条件等由于各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差异较大,从而影响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3学校培养的运动员因大量不能进入高一级训练单位,造成就业困难,造成严重的生源不足。

4部分学校科研仪器条件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练员缺少交流及科研教练缺编,训练科学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的对策

5.1大力推广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也强调了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

5.2尽快建立可行的领导体制。由国家组建专门的领导机构,同时负有教育和体育两个职能与权力,制定统一规划与政策,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进行专门管理,以解决由于管理体制带来的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学、训矛盾问题,使 “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得到落实。

5.3 统一经费投入和人员编制。由国家统一进行充足的经费投入,使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能够全力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同时,给予专门的人员编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原有的招生区域壁垒限制,允许各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使教练员和运动员能在最适合发展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5.4 适度控制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规模。竞技体育有其独特的规律,各个运动项目对选材有着特殊的要求,所以要在大力普及少儿业余体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上,由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进行严格选材,保证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此阶段训练和学习,以提高成才效率。由于就业要求学生学历越来越高,中等体育专业的其他人才培养应大幅度减少。使学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目标更加明确和集中。各项目设置也应统一规划和布置,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作用。

5.5 解决好在校学生分流问题。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最后能达到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标准的只是少数,在学习、训练过程中会不断有学生被淘汰。学校应定期进行测验和评价,对不能进行继续训练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措施,安排分流,按其年龄特点和个人特长,进行中等职业培训和高中文化课学习,以利于这部分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及时就业或进入高等教育行列。

5.6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各学校应采用引进、交流、培训等多种方式解决好教练员队伍的建设问题。也可聘用一些退居二线而仍有执教能力的优秀教练员短期帮助训练等方式,但重点要抓好本校教练员的培训与提高。

5.7强化科学训练的相关措施。各学校在编制上应重视科研教练的配备,同时可依托省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和体育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帮助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同时,要健全生理与生化指标监测、营养与恢复的基本设施和专业人员配备,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和帮助。

 


(原文下载)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的研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