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摘要)

课题组通过回顾篇、比较篇和展望篇三部分内容对于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从纵向上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分析;从横向上找出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中与学校体育发达国家相比的优劣之处,既客观的分析了不足,找到了差距,同时也正确的认识了自己的优势,肯定了成绩,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通过回顾篇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解读和世界范围内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分析,试图找到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和世界范围内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以及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异同之处。希望通过本部分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学校体育和世界学校体育发展得比较研究找到可供借鉴的研究素材。课题组通过研究我国学校体育自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来,一直到今天所经过的历程,认为总体上来说我国学校体育一直呈现出进步发展的态势,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校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甚至是超前发展)。而通过与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的学校体育发展比较,课题组认为,尽管发展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基本上还是大致相同的,都是首先立足于本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视体育课程为学校体育的基石,在搞好体育课程改革的同时,进行学校体育相关领域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都出现了高潮和低谷甚至于反复,这些本身就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部分。

在第二篇比较篇中,课题组指出回顾历史的重要作用在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够客观、公正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才能够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使我们的学校体育能够不断的完善、发展。课题组在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优势中指出,中国学校体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政府高度重视成为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这包括政府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针对学校体育的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出台;文化创新成为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最佳契机;日益发达的“全球化”为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等方面。学校体育事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必将涉及到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在国家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指挥、调度下,尽最大可能的保持自身优势,借鉴世界各种优秀的研究成果,使之能够真正的做到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我们的学校体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去。在逆境中求发展这一部分,课题组首先指出当今世界范围内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即战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用立法的形式保障其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普及义务学校体育成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基础,成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必由之路。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呈现了不断延长的趋势。同时,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受到了各国普遍关注。还有各国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质量,从而为学校体育储备了大量的后备人才。为此,各国均采取了有效的改革措施。其中,延长教师职前年限、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方向发展、对教师资格严格考核、为教师提供在职学习进修机会等,这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再有,高等教育中的学校体育改革出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迹象。战后各国普遍实施拓宽大学课程领域、更新大学专业设置的改革。这些为学校体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对学生“终生体育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体育管理领导体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各国在保留自己学校体育管理领导体制特色的同时,都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展一些改革。学校体育管理领导体制改革的趋势是保留传统特色,学习别国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针对这些发展趋势,课题组进一步指出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学校体育功能属性尚不统一;对学校体育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把握不足;学校体育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学校体育教学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学校体育的评价模式功利色彩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首先,需要正确处理好引进与融合、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然后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体追求之间的完美融合;还要“终身体育”价值观必须始终贯彻在学校体育过程中;最后要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努力提高学校体育师资整体素质。

在展望篇中,课题组认为未来的学校体育如何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高度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给予其全方位的审视,以此找出适合我国未来学校体育发展道路。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学校体育价值观认同的实证研究,课题组通过对于相关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既找到了我们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能够被广大学生认可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在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我们尚未意识到、却已经引起学生注意的新问题,这对于未来的学校体育改革是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的。课题组还就当前大学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对策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就必修课和选项课以及俱乐部制等相关领域问题展开了研究,认为当前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对于我国学校体育而言不啻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课题组针对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我国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重点研究。

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必须适应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如何建设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如何进行和谐的学校体育改革,成为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关注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所在。建设学校体育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为学校体育的和谐文化而言就是指学校体育文化必须与社会文化保持高度一致,既能够使学校体育文化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又能够获得社会文化最广泛的支持,从而达到互相促进与发展的目的。学校体育的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课程文化形态,体现在课程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制度体制、课程设置等形式上。学校体育的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涉及到人自身和谐、课程与社会关系和谐、教学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等领域。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学校体育文化形态,它包括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和评价,还包括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它是学校体育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它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主导性(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主体内核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认知说),民族性(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的灵魂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放性(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全球化为背景,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建设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是我们的课程决策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既顺应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又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促进和谐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是确保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和制度保障。教育文化(课程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通过积极有效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文化体系,从而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既符合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时代要求。推动和谐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学科性质——融教育文化和体育文化于一身,因此,也就成就了它对于推动和谐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意义。体育运动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其作用不言自喻。利用学校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学校体育完全可以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载体,对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不止一次的强调,体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学校体育是一门科学性的严谨的学科,透过学校体育,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很多社会文化知识,这种学科的复杂性优势也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的纵向发展,而是一种开阔性的横向发展,就这个意义而言,学校体育是最契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的。

而学校体育改革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中的矛盾和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文化自身的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和谐的学校体育改革,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其本身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学校体育的不断改革是学校体育自身追求和谐的精神归依。和谐的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和谐的学校体育改革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理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改革准则,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与世界课程发展同步、与中华民族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我国当前国情相协调的学校体育体系。进行和谐的学校体育改革,还有利于丰富我们学校体育文化,为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奠定基础。

课题组还着重指出了和谐社会进程中学校体育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是一元与多样的关系我们所要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首先是社会主义的课程改革,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始终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的中心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主流思想文化。既要认识到一元的指导思想对于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行,又要充分意识到作为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教育科学(学校体育)其文化内涵多样性的课程本质属性,真正做到一元与多样互为有益补充,从而能够顺利地实施学校体育改革。

其次,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学校体育改革追求的是“和谐”,但是和谐并不意味着排斥差异,回避矛盾。学校体育改革中的“和谐”不仅表现矛盾的统一性,同时也表现矛盾的差异性,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不是单一单样的文化,而是求同存异的文化。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永远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我们必须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并且正视这种差异所在,才能求同存异,使各民族、各地区、各群体之间的文化共同前进。

再次,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进行和谐的学校体育改革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改革形态,建设和谐的体育文化,首先需要考虑它的先进性,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学校体育的不断健康发展。但是,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不能脱离现实,“乌托邦式”的改革注定只是理想化的幻想,不可能实现。现实的学校体育改革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教育体系所能达到的实际的发展水平,要把握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适应我国现阶段下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的层次性,照顾多数,区分层次,这样才能增强和谐的学校体育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继承、借鉴与科学创新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继承发扬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优秀的改革成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教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传统。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崇尚和谐的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之成为和谐学校体育改革重要内涵。创新是文化永葆先进、永葆活力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立足于现时代的学校体育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进行学校体育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更好的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先进文化要求的学校体育改革模式。

(原文下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