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影响

        奥运会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比赛,是集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种要素于一体的超级国际盛会,具有鲜明的多维性和综合性,奥运会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其对举办者的挑战是全面的。
    在体育方面:奥运会是当代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盛会,设有28个大项,300小项,相当于同时举办数十个世界单项比赛。
    在文化方面:奥运会是文化艺术的综合展示,各种艺术形式,如视觉艺术(建筑、绘画)、听觉艺术(音乐)、想象艺术(文学、诗歌)和综合艺术(戏剧、歌舞)都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使奥运会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创造美、展示美的舞台。
    在政治方面:奥运会是凝聚民心,振奋精神,展示实力和国际形象的窗口。
    在管理方面:奥运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硬件、软件、人员配置。其筹备需要7年时间,而最后的过程只有短短的16天,是不允许犯重大错误的超级工程。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社会部门能够独自承担这一使命,奥运会需要全社会的密切合作,是对举办者管理能力的考验。
    在经济方面:奥运会涉及到巨大数量人、财、物流动、交换和组合,有巨大的经济能量。
    因此,人们常说,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城市的成人礼,表明这个城市在各个方面的成熟。
    奥运会的全方位挑战,使之对举办城市甚至举办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及中国会产生何种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热烈讨论的话题。北京奥运会要取得预想的结果,就需要借鉴其他举办国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图就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影响做一综合性的讨论,进而对2000 年的悉尼奥运会进行个案分析,以期对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提供借鉴。    
1  奥运会对举办地的影响
    回顾奥运会对举办地的影响可以看到,100多年来,奥运会对举办地的影响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演变过程。概括起分为体育、政治、经济和环境4大影响,这4大影响既是历时性的,使得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奥运会显示出不同的主导影响,它们又是共时性的,共同对近20年来的奥运会产生综合性的影响。
1.1  体育影响
    自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办以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奥运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领域内,举办奥运会就是举办一项单纯的体育赛事。这也是在奥运会初具形态,还远未得到社会承认的历史时期的必然结果。此时,奥运会对举办国的影响主要在普及、促进现代体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奥运会由于参加国家和地区较少,规模不大,涉及资源有限,对举办地社会其他方面影响较小。
1.2  政治影响
    二战结束后,苏美两霸为首的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形成,奥运会也成为政治角逐的舞台。以1952年苏联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为标志,政治因素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要动因。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奥运会与政治体制的较量、国家主权及声望交织在一起,出现大大小小的政治冲突。在这一时期,奥运会举办国的政治企图也日趋鲜明,将奥运会作为追求国家政治利益,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均有强烈政治意图,意在向世界展示二战后重建的日本和德国的新形象。1988年汉城奥运会使处于国际社会边缘状态的韩国,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打破国际关系上的坚冰状态,成为韩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末,冷战结束,但是奥运会的政治影响及举办国对奥运会的政治利用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结束,只不过是其表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再是重点,代之而起的是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关注。
1.3  经济影响
    二战后冷战格局的政治动因及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奥运会的规模急剧扩张,举办成本大大增加,但奥运会的组织者(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城市)尚未找到与这种规模的奥运会相适应的经济运作模式。举办国为了追求奥运会政治影响,不得不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留给举办城市的高额债务,一度使奥运会难以为继。这种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变。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成功地创造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奥运会潜在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释放,其作为举办国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助推器的作用引人注目。于是在原有的体育和政治影响基础上,又迭加上经济影响。
1.4  环境影响
    在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奥运会规模进一步膨胀。奥运会不仅使举办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形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而且留下绵延久远的后续影响,从而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导致相应的生态问题和后续发展问题。1991年国际奥委会修改宪章,纳入环境保护的内容,并成立体育与环境专门委员会。自1994年挪威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始,奥运会举办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奥运会,采取措施,以求降低举办奥运会对环境和能源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和谐,于是这一理念引发的不仅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且囊括一切与和谐有关的问题,包括社会领域的问题,如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和谐、弱势群体的参与、大小国家的权利等。奥运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力量。
    综上所述,奥运会具有多种潜能,可用于促进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对举办国的影响是多维的、综合的。但是,举办奥运会并不能自然地给举办国带来其所预期的效果。举办者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根据自己的国情有所取舍或侧重,使得奥运会在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就经济影响而言,由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别较大,使得亚特兰大奥运会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强度远小于悉尼奥运会对澳大利亚的影响。再如汉城和巴塞罗那将城市更新作为目标,而洛杉矶和亚特兰大在这方面的需要不大,因此这几届奥运会在更新市政建设方面的差异明显,当然这也影响到这些奥运会受益产业的类型。    
2  对悉尼奥运会的个案分析
    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第27届奥运会被认为是奥运史上最为成功的一届,在体育、政治、经济和环境等诸方面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悉尼奥运会闭幕式上,萨马兰奇高度评价道:“这届奥运会尽善尽美,我高兴而自豪地宣布你们给世界推出一届最好的奥运会,感谢你,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的组织者十分自豪地说,他们在适宜的地点、适宜的时间,用适宜的方法,建造一个适宜的舞台。
    分析这届奥运会对东道主的影响,探讨其经验与教训对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2.1  体育影响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管理体育的机构——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委员会(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负责高水平的竞技和大众体育,对奥运会的体育影响进行了调查。发现悉尼奥运会和残奥会使得本地居民对奥运会运动项目的兴趣及参与率有显著提高,这也间接地对健身和经济产生正面效益。人们观看电视的行为有较大变化。在悉尼奥运会后的一年中,居民对澳大利亚运动员在奥运会取得好成绩的运动项目的收视率明显上升,如沙滩排球的收视率上升了7%,水球、曲棍球和田径的收视率均上升了3%。
    但是研究也表明,悉尼奥运会引发的这种体育热并不能持久。
2.2  政治影响
    奥运会举办国对奥运会的政治利用一般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针对国家内部,举办国常以奥运会来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消解或缓和内部矛盾。由于奥运会是展示一个国家整体形象的特殊场合,往往会使得国内各社会群体出于顾全大局,暂时放弃分歧。如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犹他州所有5个印第安人部落代表在盐湖城冬奥会上表演了舞蹈,美联社将这一场景照片命名为“团结”。
    澳大利亚国内的民族冲突有深远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为外来移民与当地原住民的冲突。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筹办期间,原住民曾试图利用奥运会在国际上凸显澳大利亚的种族歧视与社会不公。新南威尔士州原住民领袖帕金斯公开对政府进行威胁:如果和解程序得不到改善,土著居民将在奥运会期间纵火烧屋、放火烧车,来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原住民的反奥运联盟也积极进行抗议活动,曾呼吁在奥运会开幕时,以静坐方式围堵主运动场入口,阻挠开幕典礼的举行。澳大利亚政府与原住民领袖进行了大量的磋商,希望在奥运会期间最好没有示威行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退而求其次希望他们的示威活动与奥运比赛“保持距离”,不要影响奥运比赛。
    为消解和缓和冲突,悉尼奥运会组织者采取各种方式,特别是奥运圣火传递活动,来激发公众的民族认同感,悉尼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程2.7万公里,有 11000人参加,途经1000个村庄,路线离85%的居民在开车1小时的距离之内。阿拉巴那土著居民的长老凯文·巴萨克特率领150名支持者,从澳大利亚中部伊尔湖出发,步行3000多公里,在悉尼霍姆布什湾举行圣火点燃仪式,以此举促进土著居民与其他种族和平共处。开幕式上圣火坛的点火手是最引人关注的具象征意义的人物,澳大利亚有许多国际级的体坛巨星,如泳将索普,但是悉尼十分策略地选择了原住民运动员弗里曼担任点火手,并在开幕式的演出大量使用原住民的文化素材,取得良好的政治效益。
    在奥运会举办之前,澳大利亚公众并不看好这届奥运会:58%的人认为奥运会后失业率会提高;31%预计消费水平会下降,60%认为会交通拥挤;58% 表示在奥运会结束时自己会感到轻松愉快。然而,一个出色的火炬接力计划,改变了澳大利亚公众对奥运会的态度。圣火接力使公众建立起这样的观念,即这届奥运会不仅是悉尼的,而且是全国的,是每一个社区的,由此增强了国民的认同感。
    在对外方面,悉尼奥运会改善了澳大利亚在亚洲国家心目中的形象。长期以来,亚洲一些国家认为澳大利亚重欧美、轻亚洲。澳大利亚一马当先地率领外国部队进驻东帝汶维和时,就遭到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批评。澳大利亚历届政府都与马来西亚矛盾重重。悉尼奥运会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善。
2.3  经济影响
2.3.1  奥运营销
    悉尼奥运会的营销十分成功。这届奥运会成功地销售了电视转播权、赞助、营销许可证和门票,组委会从电视转播权出售获11亿澳元、赞助6.8亿澳元,门票6.16亿澳元,远超过申办时的预计,出售率达92.4%,超过亚特兰大的纪录(82.3%),创造了新纪录。营销许可证覆盖在澳大利亚2000个零售点的3000多种商品,销售额超过10亿澳元,组委会从中获得税收7000万澳元。
2.3.2  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奥运会经济的辐射力按主办城市、主办城市周边地区及主办城市所在国家的顺序递减。
    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了6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相当于新南威尔士州2000年GDP的2.8%、或澳大利亚2000年GDP的1.0%,年均GDP效应约0.08%。
    悉尼奥运会使悉尼的城市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得到升级,奥运期间的电信运营不仅提高了本国电信供应商的国际知名度,而且通过城市光纤网络的扩展和升级创造了长期性利益。澳洲电信的千年网络包括4800公里的光缆,连接105个通讯站,多集中于悉尼中心商务区和西郊的奥林匹克公园。悉尼的交通设施也因奥运会而改善,这包括:投入5亿美元建设新的机场铁路连线,连接中心商务区和机场的东部公路,投资3.5亿美元扩建悉尼机场,投资2.2亿美元建设新停车场,拓宽人行道和进行街道美化。
    悉尼奥运会另一项突出成绩是将霍姆布什湾的一片废弃的沼泽和制砖场改建为全市规模最大、服务最好的新居民社区。
    悉尼奥运会还创造近10万个就业机会。
2.3.3  对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
    在悉尼奥运会中受益较大的产业有建筑业、服务业、交通和通讯业、房地产、国内贸易业等,受益较小甚至受负面影响的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和矿业。这反映了悉尼利用奥运会来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的举办意图、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特点及利用奥运会来促进旅游发展的举办目标。国际奥委会营销部主任佩恩 (Michael Payne)说,澳大利亚是第1个充分发掘奥运会观光潜力的奥运会举办国。据澳大利亚旅游委员会报道,在对12个国家的调查显示,有10个国家将澳大利亚列为第1、第2或第3个最理想的旅游国,在11万专程为奥运会而来的国际旅游者中有88%会成为回头客。
2.3.4  环境影响
    悉尼奥运会的组织者第1次明确提出绿色奥运的理念,旨在推出一届人与环境共存的“绿色奥运会”,在其申办报告中列出环保的5大战略目标:节能、节水、减少垃圾、防止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举办者向人们广泛传播 “环保人人有责”和“回收利用是第2资源” 两个观念。组织者采取各种措施,如体育场馆和运动员村全部采用太阳能发电;客房内全部使用无氟冰箱,不安装空调,以免破坏臭氧层;污水经处理后循环再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所有奥运场馆都禁止吸烟。在环保方面取得出色成绩:
    水的再循环利用创造国际纪录,节约用水每年8.5亿升。
    奥运会期间减少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3万吨。
    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社区,为正常能量消耗的一半。
    比亚特兰大节约用纸1600万张。
2.3.5  悉尼奥运会的教训
    悉尼奥运会的教训主要是没有解决好奥运体育设施的会后利用这一老大难问题。
    悉尼奥运会容纳11万人的主会场,1999年开始投入使用,第1年亏损2400万澳元,第2年亏损1100万澳元,第3年依然如此。后改减至8万人坐席后依然无多大起色。
    奥运会结束后,巨大的奥林匹克公园人迹稀少,当地媒体称之为大而无用的包袱。悉尼居民说,筹办和举办奥运会时,这里熙熙攘攘,而现在则成了一座鬼城 (ghost city),人们不愿意到奥林匹克公园来,因为这里过于空寂。用于奥运会篮球和体操比赛的主体育馆有2.1万座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室内馆。由于澳大利亚需要万人以上观众的活动很少,该馆从1999年运营以来就亏损,一年亏损约500万澳元。其他新建的奥运会场馆均出现此问题,如自行车、射击和网球场馆。悉尼奥运会结束两年后,当地媒体批评道,是由于奥运会筹办时期,没有妥善处理主会场及主体育馆的会后利用问题,才使其赤字运作。2001年7月1日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局(Sydney Olympic Park Authority—SOPA)成立,来重新设计和管理这一地区的使用。
    要解决奥运会场馆的后期利用问题,关键在于国内的体育需求。如美国有发达的职业体育市场,亚特兰大的主体育场在奥运会后,翻修为国家棒球联盟的场地,从而获得定期的比赛支撑,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而悉尼奥运会的场馆后遗症严重,在相当程度是因为其职业体育的市场规模小,难以消化奥运会这一超大赛事留下的遗产。
    奥运会对举办地具有多方面的潜在影响,为举办者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确定该届奥运会的国家目标。于是奥运会各举办国在兼顾奥运会各种维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突出奥运会的某些功能,以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历届奥运会的举办者都在奥运会的筹办中显示出自己的政治智慧、经营能力、社交技巧、尽管奥运会4年一度循环往复,但绝不雷同。
    由于举办奥运会涉及到从有形到无形的各类资源的巨大投入,涉及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形象的改变,这就使得举办者越来越将目光指向长远,将视野延伸到奥运会后的发展。对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评价,从时间跨度不再局限于奥运会闭幕之时,评价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奥运会这一事件本身。
    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者应当兼顾到这届奥运会可能在体育、政治、经济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带来的效益,但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举办这届奥运会的核心目标,做到全面准备、重点突出,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重点目标与综合目标的关系,以使这届奥运会对我国社会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任海(北京体育大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