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期“体教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221SS08039

 

    项目负责人:周奕君 (宁波大学

    项目参加人:郑建岳(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张亚东(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马琛杰(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余立峰(浙江省教育厅)、黄传兵(宁波大学体育学院)、蒋健保(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对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如何共同构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管理、训练、竞赛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在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相互结合的一个特殊的模式,是尊重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需要,是科技兴体战略的具体落实,是我国竞技体育向集约型发展的战略之举,是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是体育院校以体为本,突出行业特点,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必须建立在“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走竞技体育“院校化”之路。“体教型”新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用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培养体系定位在使大多数运动成才的根本利益上,确保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和训练环境,整合教体两部门资源,遵循综合、协同、和谐、多样化原则,构建教体联合培养体系。“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包括:体育管理体制、训练体制以及竞赛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设计。“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竞技体育为主体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是把我国现有的举国体制逐渐转化为学校课余训练,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训练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大学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新体系的有效运行中必须狠抓观念更新、政策导向、财路拓宽、教练培养、科学训练、健全法规、有效激励等重要环节,并尽快培育和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交流市场,以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良性流动。

 

(全文下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