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区域残疾人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辽宁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领头军,具有自然地域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更突出的是其体育资源优势。辽宁体育伴随着辽宁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辽宁区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残疾人,更好地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本课题以区位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区域作为切入点对辽宁省残疾人体育进行研究。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于“残疾人”的界定,各个国家的标准不尽相同。我国的残疾标准是由国家参照国际标准,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做了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体育,本文认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鉴于本文的研究角度和需要,结合我国残疾人体育的现状,对残疾人体育的定义主要是指狭义的残疾人体育,即为带有伤残和患有疾病的人提供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服务的体育运动行为。

区域残疾人体育,本研究认为区域残疾人体育是指生活在某一区域的残疾人群体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参与体育的现象。区域残疾人体育是区域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是中国现阶段经济、文化等社会诸因素综合影响、作用下的产物,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体育文化。区域残疾人体育具有以下特征:地域性特征、趋同性特征、一致性特征、系统性特征、依附性特征、特殊性特征。

2. 辽宁区域残疾人体育总体发展现状实证分析

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调查显示,辽宁省残疾人群体有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一定体育消费意识,但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消费行为能力较差。这与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受过较高教育的残疾人在体育观念上有着正确的认识,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上也较明确,能形成正确的残疾人体育价值观。而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残疾人对体育活动的价值没有正确的评断,缺少对体育健身知识、健身技能和理论的掌握,从而影响他们参与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在体育活动中有不同的特点。调查发现聋哑人参加体育活动比其他类型残疾人略显优势,他们的肢体活动不受限制,体育项目的选择范围较大,基本上健全人的体育健身方式他们都能选择。大多数肢体残疾人不同程度保持有身体活动的能力,可利用部分健全人的体育设施。然而需要专门设施和专人帮助的视力残疾、智力残疾等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相对来说较少。残疾人在对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上,首选是居住地附近的比较方便的社区场地或公园;其次是在家里和免费的体育场馆;选择周边学校和收费体育场馆的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以个人或自由组合形式为主,以参加社区、单位、体育辅导站组织的活动形式为辅,这说明目前残疾人参加体育的形式是出于一种自发的、松散的无序状态。

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本研究对辽宁省内的12个市县的20所特殊体育学校进行了调查。在所调查的20所学校中,体育课的开课率为100%。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盲校增设定向课外,大部分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有相似之处,开设游戏、跳绳、篮球、田径等教学内容,娱乐性内容偏重,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性内容。特教学校体育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差距较大男教师比例为75%,女教师为25%,在年龄上趋于年轻化其中30岁以下教师占18.2%31-40岁占68.2%41岁以上13.6%。专职体育教师比率为89%,但学历水平相对较低,其中中专学历占8.7%,大专学历56.5%,本科学历34.8%,具有特师专业学历的仅占17%,并在此次调查中并未发现研究生学历。

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协调发展,残奥、聋奥和特奥运动广泛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残疾人体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省开展的体育项目已达到10个,特奥运动员达到2.5万人。我省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共夺得奖牌466枚,其中,金牌192枚,银牌157枚,铜牌117枚。我省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充分发挥了残疾人体育动员社会、感召社会的特殊功能,进一步推动了我省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辽宁区域资源对残疾人体育发展的支撑因素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一个事物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是密不可分的。残疾人的体育参与同样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相比于健全人体育来说,残疾人体育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与扶助。与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一样,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必然受到与它依存的环境要素的制约,也必然在资源运用中实现和完成。辽宁作为体育大省、体育强省,必然有其内在规律和深厚文化底蕴。辽宁残疾人体育也定能在这特有的区域资源中得以发展壮大。在辽宁省的区域政治资源、区域经济资源、区域社会资源、区域体育资源的有力支撑下,残疾人保障事业驶上了快车道,残疾人体育事业也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4.辽宁亚区域残疾人体育发展异同性分析

亚区域残疾人体育差异是指在一个区域内部,其组成区域之间存在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辽宁省残疾人体育发展过程中最能体现出亚区域特征的便是残疾人竞技体育。本研究根据近两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近两届残奥会上辽宁省残疾人运动员的参赛成绩等各项统计显示,辽宁省内14个地级市的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整体上表现出来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各地级市残疾人运动员的参赛人数和运动成绩指标;同时,在项目分布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本研究将将辽宁14个市划分为三类残疾人体育发展区域,其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一类区域:沈阳、大连、鞍山和抚顺;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的二类区域:辽阳、锦州、丹东、盘锦、本溪和营口;处于落后地位的三类区域朝阳、铁岭、阜新和葫芦岛。三个区域的残疾人体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非平衡性特征,并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趋同性。

区域残疾人体育协同发展的理论。区域残疾人体育协调与共同发展是指区域残疾人体育应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形成区域残疾人体育自我调节机制和创新机制。通过区域内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残疾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实现区域残疾人口获得平等的体育发展机会和健康权利,并使区域内残疾人口体育素质得到提升,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实现区域残疾人体育协同发展,首先要依赖于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并付诸实践,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实践证明,如果未能真正实现观念的彻底变革,其他的一切变革都收效甚微。其次,区域残疾人体育协同发展必须始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体育结构和发展方向。营造全社会参与体育、理解体育、支持体育的氛围,形成区域内大体育网络,使有限的体育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另外,建立以区域残疾人体育评价和体育科研为先导的体育决策体制,是区域残疾人体育协调与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我省残疾人群体有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一定体育消费意识,但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消费行为能力较差。经济收入、学历水平影响残疾人的体育参与。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在体育活动中有不同的特点。体育活动以就近就便的场所为主。

5.1.2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配备不合理,学历水平较低,特殊体育专业教师相对缺乏,表现为有体育知识技术而无特殊教育知识,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岗前教育或培训。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创新,康复性内容偏少。体育场馆、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

5.1.3 辽宁省区域残疾人竞技体育差异与区域经济差异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明显的区域“非平衡性”特征,其中,沈阳、大连、鞍山和抚顺四个城市在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朝阳、铁岭、阜新和葫芦岛四个城市则相对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其余六个城市为辽阳、锦州、丹东、盘锦、本溪和营口处于缓慢发展的中游位置。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亚区域残疾人体育非平衡性发展的生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亚区域体育非平衡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1.4 区域残疾人体育具有地域性、趋同性、一致性、系统性、依附性、特殊性等特征。辽宁区域残疾人体育具有强大的区位优势和社会支持,包括区域政治资源、区域社会资源、区域经济资源和区域体育资源。

5.1.5 区域残疾人体育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体育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实现区域残疾人体育协同发展,要依赖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并付诸实践;要始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建立以区域残疾人体育评价和体育科研为先导的体育决策体制。

5.2 建议

5.2.1 加大对全省区域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各地区体育发展规划的协调,从而避免重复劳动,资源浪费。从地方政府的政策上应当给予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好、更有力的保障,并平衡好各地区间的差异性。在充分做好各方面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残疾人体育发展机制。

5.2.2 综合协调各区域残疾人体育的定位和分工,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统筹规划安排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人体育的项目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布局和定位进行综合协调,提高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5.2.3 重视区域之间体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使全省残疾人体育形成网络话管理,形成跨区域、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特色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实现全省一盘棋的管理,使辽宁省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共融发展。

5.2.4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人体育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定期、定点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免费培训或进修,提高其素质和理论水平。以学校体育作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5.2.5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和示范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助残氛围、平等和谐的体育氛围。尝试把残疾人体育活动引导为一种有利于健康、加强娱乐、培养社交能力的活动,鼓励更多残疾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5.2.6 构建残疾人运动健康档案,做到“档随人走”。定期检测残疾人的运动健康状况、记录个人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身体反应、主观感觉等指标。为相关管理部门、医疗社保部门或残疾人体育科研部门制定战略、方针、政策提供实证参考资料。

 

(原文下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