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局长——体育是民生 文化 精神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还是上海深入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强调:围绕体育强市的建设,我们要振奋精神,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创新转型;营造环境,凝心聚力;夯实基础,在 整合资源上下工夫。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2年,李毓毅敞开心扉:“上海体育取得了可喜成绩和进步。成绩体现在:提出‘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精神’的工作方向,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意识。首创市民运动会的成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环境。攻坚克难,伦敦奥运会完成两个超越,形成了良好的体育精神。”
    谈起关系民生大计、连接市民百姓的体育工作,李毓毅总充满着激情。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随身带着计步器,记录着每天晨练健步一个多小时、走上万步的数字,健身早已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为了让这座城市每一人都把体育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上海体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李毓毅用了一连串的“突破”:创新转型有突破;营造环境有突破;整合资源有突破;科学管理有突破;队伍建设有突破。
    李毓毅一一分析,之所以能有较大的进步,思想理念的进步是主要原因。得益于在增强10个意识上下了工夫:坚持“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精神”,增强了使命意识;坚持“六个服务,四个要”,增强了宗旨意识;坚持攻坚克难、创新转型,增强了改革意识;坚持管脚下,更管天下,增强了大局意识;坚持对过去、现在、未来统筹,增强了责任意识;坚持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增强了管理意识;坚持敢于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增强了发展意识;坚持不断抓标准、可控、落实,增强了实干意识;坚持机制、法规、制度建设,增强了法制意识;坚持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引导人、教育人,增强了群众意识。
    当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时,区域体育的发展应向讲究公平、人人追求健康、共同享有体育资源的民生体育发展。经过三轮调研,李毓毅率队跑遍17个区县,与各区县领导、体育局长交流、沟通,达成了共识。
    李毓毅说,十八大精神告诉我们,上海体育要上去,必须高举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融入大局,坚持服务;坚持诚信,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他看来,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变。“建设体育强市,必须把‘体育是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只有当百姓真正把体育作为生活方式,才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市。”
    李毓毅认为,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两个百年”目标,“让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梦圆起来,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我们体育人责无旁贷。”创新转型中,改变以往思路,以里约奥运会为训练周期,将2013年全运会调整为奥运周期第一仗,体现全运服务奥运的理念。在基础大项建设上,将重点抓好田径、游泳、水上项目“三大工程”,提高足、篮、排“三大球”、乒、羽、网“三小球”水平,职业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新一年中,上海体育以改革思想推动管办分离,提高管理水平。全运会要实现“三个进步”:即金牌、奖牌、总分有进步;体育文明、赛风赛纪、反兴奋剂有进步;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进步。同时,上下齐心协力,办好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先行先试30分钟体育生活圈,30分钟,意味着约3000米距离的辐射范围。上海寸土寸金,尤其是中心城区,需分批实践。另外,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要提高效益。
    李毓毅要求,高标准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要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学习意识。要为增强市民体质服务;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服务;为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为区县体育上水平服务;为从事体育的基层组织、单位和团队排忧解难服务;为上海教练员、运动员创佳绩、夺金牌、破纪录服务。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