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陈招娣

        她是初中课文《苦练》里的精神代表,她是老女排五连冠的象征符号,她还是共和国体育界的首位女将军;她身上有杭州姑娘的灵气和坚韧,也有老女排独有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气质,她的名字几乎激励了数代中国人。

        但这一切都随着一条微博随风而去。

        “妈妈走好,那个地方没有疼痛,没有疾病,只有开心。还有两天我就26岁了,你又一次骗我,我不恨你,妈妈我依然爱你。”昨日14时59分,一位名为“加菲猫小猫”的网友发表了一条微博,她是杭州女排名将陈招娣的女儿郭晨。随后噩耗传来,陈招娣因肝癌晚期抢救无效,于昨日下午逝世。

        1955年,陈招娣出生于浙江杭州,1976年入选袁伟民执教的女排国家队,担任二传和接应,并成为了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核心成员。

        作为曾并肩作战的浙江省老女排队员,陈军和陈招娣的关系一直很好,近些年又因为工作上的原因,一年常会见上好几次。

        “招娣是1971年入队的,我是1972年,比她晚一年。不过她当年就去了北京(入选了北京体院队),我们在一起练的日子不多,但打的比赛很多。”陈军回忆说,“她的身体条件其实不好,身高1米73,但是非常努力,打球也灵光。防守非常棒,什么球都能救。”

        虽然陈军已经退休,但在心里,对这位师姐的敬佩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减弱:“如果说女排精神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代表了锐意进取和顽强拼搏,那陈招娣起码代表了三分之二的老女排精神,她的坚持、刻苦绝对是平常人无法想象的……快50岁的时候还在考研究生,我说她‘招娣,干嘛这么拼命’,她就是笑笑……”

        噩耗传开,国家队的老队友郎平也在第一时间表达哀思。在其微博中,她深情地说:“亲爱的招娣,上月去探望你时我们还在讨论排球,我执教的每场球你都很关心并提出建议。你对亲情友情都那么执着,还记得1981年我们夺取第一个世界冠军那次,咱俩是室友,决赛前你腰伤复发但咬牙坚持拼完五局,是我们扶着你走上领奖台的,你顽强的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

        1993年,陈招娣回到总政文化体育局工作。2006年7月,她晋升少将军衔,成为体育界的首位女将军。

        当年,王治郅为打NBA不回国,引发了巨大轰动。鲜为人知的是,后来大郅能够顺利回归国家队,都是陈招娣的功劳。因为八一体工大队隶属于总政部文体局,局长当时正是陈招娣。据说,当时对王治郅的处理决定已经拟好了,但被陈招娣顶着压力压了下来。

“我记得她刚入队的时候,朴素,善良,很听话。”陈招娣的省队教练、后来的浙江农大体育部主任李赵来回忆说,“她是杭州人,但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很能吃苦。当时体委维修房子,她妈妈就在体委做小工,我和她聊过,是个很善良的人。”

        或许是因为家庭遗传原因,陈招娣的父母、两个姐姐以及弟弟均患类似病症身故,现今在杭州的亲属,只有一个侄女陈素琴,目前在一家体育媒体工作。回忆起姑姑,陈素琴有很多话说,“姑姑是个做实事的人,从不夸夸其谈,生活也很节俭。她经常教育我姐姐(陈招娣女儿郭晨),有用的东西就买,不该买的不买。”

        “对我,她也很关心,读书时经常打电话来问我的学习情况。工作了,常会打电话给她在体育局的老朋友和队友,询问我工作上的问题。”陈素琴说,“姑姑跟我说过,退休了一定会回杭州来养老。”

        往年三四月,陈招娣都会回杭州住上一阵,因为这段时间是杭州最宜人的时节,但今年,陈素琴再也等不回自己姑姑了——而我们,同样再也等不到那个一次一次的飞身救球,一次一次带伤参赛的陈招娣。

        别了,陈招娣!

来源:浙江日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