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力量探源福建举重后备人才建设

    三月,北京,天坛公寓。国家男子举重队正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讲话,总教练陈文斌发了言:习总书记的精辟论述,是对新时期我国体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准确定位,对于我们这些搏击在世界竞技体育“风口浪尖”上的“中国力量”团队更有着划时代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以此为新动力,出色完成祖国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早已耳闻福建举重开展红火,但兼任福建省举重协会主席、省举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的陈文斌,这次婉拒了采访他本人的要求,“工作是大家做的,你们还是自己下去走走看看好,这样才能更客观,更有收获”,他让国家队队医郑书敏画了一幅“网络图”,“这里每个点都有简介,你们自己随意选吧。”

战略定位是龙头
福州,福建马江举重基地

    80后的竞训科长黄兴勇,随口吐出了一串闪光的数字:近十几年,福建已走出4名举重奥运冠军(张国政后代表北体大),夺下38枚世界锦标赛金牌。全省在训业余举重队员多年稳定在2000至3000人,每年参加省青少年比赛的有600至700人,男女分地进行。
    这些数据无疑非常突出,一个许多人看来很难普及的项目,在台湾海峡西岸为何如此红火?
    省体育局局长徐正国,在他办公室里回顾了那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路。
    “我们目前开展22个大项,举重是7个重点项目之一。”
    徐正国说:“举重是奥运会上唯一力量大项,历史长、影响大,男女设15小项,一个国家最多可以拿到10枚金牌,太举足轻重了。既然国家需要,又不好走市场,我们就有责任用好举国体制,利用行政资源集中高效的优势,充分调动和发挥高精举重教练、科医团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把它做大做强。再说,这个项目对场地经费要求都不高,选材条件也很适合福建特点。”
    徐正国侃侃而谈:“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两者并不矛盾。现在我们举重一线队伍较强,只是一种结果。帮最终进不了冲顶队伍的青少年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这才是工作的大头。现在社会上存在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不少人缺乏全面发展意识,甚至连锻炼身体的时间都不舍得花。结果呢,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豆芽菜’的人不少,这将严重影响我们的民族素质与国家未来。而我们数千举重少年,除身体好学习没落下外,独立生活、承受压力能力要比同龄人高很多。”
    这一战略定位逐渐形成了大范围共识,使举重在这个省份经受了风雨。1993年秋,福建举重在七运会上一分未得,恰逢经费紧缺,体工大队窘到没钱买汽油,只好将全部车辆锁进车库,公务出差全部叫停,整个体委系统叫停举重的声音很高。时任体工大队大队长的徐正国力排众议,耐心说服同事,取得上级支持,最终动用了手中仅有的全年5万元的“总预备金”,保住了这一“火种”。调任省体育局后,他又牵头给举重开了最大的“小灶”:省运会,每一级别拆分为三个年龄组分别计分算牌,又推出了更科学、激励力度更大的输送考核奖励制度。
    多数地市应势而起,将举重视为“短、精、快”项目来做。后来,倒是需要徐正国经常出面来“泼冷水”了,下基层调研,他多次强调,“你们都是县市委书记、市长、体育局长,可不能事事都是举重优先,要全面开展啊!”

“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地市创建举重中心

    闽北山区,南平市,这个面积2.69万平方公里,人口310万,经济文化尚在奋力追赶的地级市,去年爆出一条新闻——创立了一个举重中心。今日,南平市举重运动管理中心与举重协会的两块牌子并排悬挂在市体育局简陋的办公楼底层。
    局长李录是市政府前副秘书长,2008年去汶川大地震对口支援,荣获2010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年前调来体育局。局里上下都在说,毕竟是从政府出来的,思路和眼光就是不一样。
    李录说,要找准适合自己的项目,背景与积淀太重要。举重之所以被列为重中之重,之所以能走出张国政、吴美锦、吴景彪这样的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英豪和王国华、万建辉、丁建军等在世界纪录世界冠军史册上留名的高手,并非偶然。
    举重中心现在编8人,都是局内员工,包括教练员。由市体育局竞训科长兼中心主任,实行中心领导下的总教练负责制。“我们正在努力,条件一成熟,举重中心将完全独立运行,局里会将聘任教练、招生队员、决定参赛人选与奖金分配等权力统统下放给中心。”协会由长年热心举重事业的企业领导任会长,地市部分企业与社团人士参与,通过搞一些意义大且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来宣传举重。所增收入,主要用于在训队员的伙食补助。这一改革尝试,已初见成效,目前全市10个县市个个都有了自己的举重队伍和训练点。
    邵武市为南平下辖的一个县级市,邵武文体局局长叶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举重在我们这里从来不冷”。采访那天,她正与市教育局领导会谈,研究解决举重项目进校布点这一难题,拓宽山区培育后备人才的途径。

“举重局长”真给力

    在福建,不少体育局长被称为“举重局长”,龙岩市体育局局长、省举重协会秘书长邱应龙为其中之一。

龙岩市“八山一水一分田”,仅290万人口。一个小小的地级市,近十年却先后走出了石智勇、张湘翔两位奥运冠军。邱局称,体育强市,是市政府工作的一大战略。
    邱局认为:凡群众喜欢受众面广的项目,尽可能运用市场力量运作,体育局适当扶持;但对于举重这样的不易走市场的奥运会项目,则要充分运用举国体制去支持推动。
    如今,在龙岩集训的运动队里,举重唯一享有每人每天多一袋牛奶。差别虽不算大,但在举重队内部激发了强烈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当地老体育说,这种倾斜已有多年,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局里已给举重队“特殊待遇”,从政府那里多批点口粮,每人每月增加5元伙食费,完成训练任务奖是一块饼或一只苹果。当然,市局为了服众,对举重队明确了更高的目标与更严的管理措施。
    龙岩市各级领导对举重情有独钟,爱才如命。
    1995年暑假,15岁的石智勇被省体校录取,但家人与基层教练却被一条硬杠杠难倒了:报到必须携带户口。石智勇家在农村,以前谁也没在意这一问题,现在申请户籍,说他还有一个妹妹,他家属计划生育超标,谁敢给上?邱应龙豁了出去,将一把奖牌与一叠奖状放在时任市委书记丁仕达的办公桌上,“这里有个人才,请你无论如何帮我们解决。”丁了解清楚后,当即挥笔批示:“请公安、体委、计生委、西城、东城给予解决,有责任我负。”人称,石智勇有了户口就跃上龙门,进省队仅仅两年后,在陈文斌的指点下,世界纪录、世界冠军就轮番进帐,2004年在雅典以巨大优势赢下了男子62公斤级奥运金牌。    
    诸如此类之事不胜枚举。邱应龙信奉细节致制胜,坚信团结就是力量,他的口头语是“1+1等于2,但如果N个1+1之和就会远远大于常人的预估。”

“把队员当自己孩子”

    客观而论,在福建不少地方举重招生也不易,体育夏令营开营时往来一大帮令人“眼馋”的孩子,最终留下的却寥寥无几。许多家长认为杠铃会把人压矮,还怕影响孩子读书与出路。
    举协就经常请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科学原理:一个按体重分级的项目,个高体瘦与个不高却身强力壮的利弊得失不是一目了然吗!再说,个子小做功还小呢,这是项目特点,是选材结果!
    孩子们搞明白了,参训就自觉多了。当然,省里对必须事先做通家长工作的要求很严,家长自觉自愿是必过的头一关。
    厦门市业余体校教练薛元挺,为留下“孩子王”林清峰,多次上门动员正做装卸工的老林:你家儿子这方面有天赋,潜力大,即使将来练不出来,身强力壮多条生路有什么不好!还拍了胸脯:你儿子将来肯定比你高!老林终于松手。多年后,经过团队接力,林清峰将伦敦奥运会69公斤级金牌挂在了胸前,成为厦门有史以来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奥运冠军,引起很大轰动。
    三明市属闽西北山区。80后的市体校教练吕仙桃,当年请邓薇也有“三顾茅庐”般经历。邓薇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开始怎么都舍不得让宝贝疙瘩成天与钢铁打交道。从三明市体校到邓家“饱饭坑”村有20多公里路,当吕教练和同在体校举重班(带男队)的丈夫卢山坐长途车第三次登门后,终于感动了他们。吕教练报请校领导免去了邓住校的大部费用,又时时处处精心呵护,及时完好往上输送。近几年,这位1993年出生的小姑娘,就成长为胸挂多枚世锦赛金牌和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全运会冠军的女将。
    张湘祥从小酷爱乒乓球,早早通过家长找关系到龙岩体校去过瘾。一年多后,学校认定他更适合练举重,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家长说服他改行,“既为了国家利益,也为了你个人前途”。湘祥最终成器,与师兄石智勇比翼齐飞,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挂上62公斤级金牌。
    薛元挺教练感叹,“好多二三年级的孩子是哭着来的,但到六年级毕业时,赶都赶不走。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把队员当成自己孩子,感情深了,他们喜爱这个集体生活了,其他都是次要的了。”

读书举重,全程监控

    想方设法让举重班学生从小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接受系统教育,也是福建有源源不断后备人才的成功招数。
    南平体校与当地名校“南平实验小学”毗邻。市政府特批该校每年有58个特长生名额,其中一大块给举重。这一政策,吸引力太大,放学时将校门堵得严严的家长坦言,“我们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凡小学毕业后还能练下去的孩子,上初中都有很大机会插班进入全市优质中学——南平四中。为确保每天两个半小时的训练,学校专门安排优秀教师在晚间帮助补课。
    福州市中心体校则利用自身的师资与资金优势,利用省举重基地就在同城、能同训的有利条件,与一些地市共培运动员,林清峰就是成功一例。他们还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与(厦门)集美大学签有协议,凡一级以上运动员,通过相应考试,可优先录取。
    福州有5区8县,现设5个举重训练点,近年内再将增设2、3个点,目前,市内举重教练和社体中心健身教练都很缺,大龄学员毕业后不愁没有出路。

再绘未来蓝图

    近年,福建又着手绘制新蓝图。
    厦门市尽管已将马拉松、羽毛球搞得“誉满天下”,但举重仍为六项重点之一,10个县市中有7个在正常开展。体育局局长傅晓春介绍,他们已报市政府,准备在岛外投资5个亿,建设一个包括有重竞技馆的训练中心,以满足科学布局,体教结合的长远需要。
    龙岩市已解决土地163亩,筹集建设资金6000万元。新体训中心落成后,他们就将集中目前散布各地的6个举重训练点,使学习、训练、生活“三集中”的队员从目前的60多人扩充到200人以上。
    南平市已将蓝图延伸到国家5A级景区武夷山,那里海拔适宜,气候优越,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新综合基地一落成,即可承接省基地的部分功能,也为国家队转训提供备份,并趁势整合全市资源,做好跨越新平台。
    除了“硬件”,省举协多年通过各媒体,不遗余力向社会宣传推广举重。每逢奥运闭幕,就出面邀请奥运冠军团队来闽,深入基层互动,还邀请全国主流媒体多做宣传。每次世界大赛登顶,福建籍运动员的原基层单位,也都会收到中国举重协会的贺电……使更多人慢慢从了解、理解举重渐渐成为项目“粉丝”。
    海峡西岸,春光明媚,代代举重人正前赴后继,大步追寻那宏伟的“中国梦”。

(黄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