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体医融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怀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体育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健康广西建设的决定> <“健康广西2030”规划>的通知》精神,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重点推动体医融合工作,通过加强体医融合与非医疗健康干预,进一步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健身”的难题,促进广西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体医融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广西体医融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体育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提高。全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为2623.34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是1960.46万人,比例达到39.8%,较十二五时期增长了4.89%

全区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为86.95%,比十二五时期提高0.0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为3.14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覆盖率为32.43%,测试36360人次。

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区开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班近20期,培训人员超过3000人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逐步建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网络。全区建有各类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站点)41个,多家医院设立运动医学专科和门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初步建立运动处方库框架结构。广西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肌肉、不同器械、不同人群(幼儿、成年人、老年人)的运动处方库的框架结构,创建运动处方3000多个,提供科学运动处方指导5万多人次。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动体医融合,多地体医融合工作成绩喜人

(一)狠抓机制建设和融合,力求破解体医分割难题。

一是建立完善“大体育”工作领导体系和协调机制。主动争取自治区党委、政府关注和支持,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体育相关工作。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将体医融合工作纳入广西全民健身厅际联席会议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体医融合工作。二是积极将体医融合纳入健康广西行动推进委员会各项规划及工作范围。作为健康广西行动推进委员会主要成员单位,自治区体育局积极参与并开展健康广西各项工作,重点将体医融合工作内容纳入健康广西各类政策规划和工作要点,还推荐9名科学健身指导专家加入广西健康科普专家库,为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和指导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自治区体育局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开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并建立自治区级体医融合研究基地和健康服务中心。三是强化政策编制及落实督查机制。2020年,出台促进广西体医融合实施意见被列入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和项目清单。8月底,自治区体育局联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促进广西“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实施意见(试行)》。同时,各市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督促当地体育部门编制促进体医融合相关政策。目前,南宁市、柳州市、北海市、贺州市等正在修改完善加强体医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二)狠抓政策和规划编制,推动体医融合顶层设计更加优化。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出台了《广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广西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系列文件,初步提出体医融合工作的任务导向和工作措施,建立检查评估制度、表彰奖励制度等。二是自治区体育局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编制印发《关于促进广西“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实施意见(试行)》,通过构建7个任务项目19个指标、64项任务清单,进一步明确了体医融合工作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主要措施以及责任主体、工作分工等内容。三是通过第三方专家团队,编制体医融合培训教材大纲和考核办法等。

(三)狠抓体医融合服务网络和组织建设,健全体医融合服务体系。一是自治区体育局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及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江滨医院等三甲医院签订协议共建广西体医融合研究实践基地、广西健身与健康指导中心,开展培训医生开具运动处方试点等工作。首次与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就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运动医疗和康复、体育志愿者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另外,自治区体育局还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创建柳州市在水一方社区健身健康中心,南宁翰林御景社区健身健康中心等3个自治区级全民健身健康中心试点。二是部分市县加强与医疗健康部门合作,建设基层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如南宁市挂牌成立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指导中心,作为体育“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柳州市体育局先后与柳州市工人医院、中医医院合作建立柳州市运动损伤康复医疗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目前柳州市体医共建医疗机构已达21家;百色田阳县在县医院成立运动损伤康复医疗中心,并在4个社区和10个乡镇下设14个分中心,为群众提供运动康复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等。三是建立运动健康、康复专科门诊和科室。如柳州市体育局依托柳州中医医院骨伤科设立运动医学专科门诊,在该院体检部开设国民体质监测站,成套配置体质检测器材和软件。柳州市工人医院、人民医院还设有运动医学专科。此外,柳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还成立运动康复与营养中心,聘请体医融合专家、博士指导开展相关工作,配置多种体能和康复器材,在全国率先创建地级市体校体医融合实体机构。

(四)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推动体医融合体系更加完善。一是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自治区体育局联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开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班,仅2019年就培训了800人次。另外,南宁市、柳州市、阳朔县、浦北县、岑溪市等基层体育体育部门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区开展各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班近20期,培训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超过3000人次。二是加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爱好者队伍。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累计培训医务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健身爱好者3万余人。

(五)狠抓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动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多元化。一是大力建设嵌入式和绿色生态运动场地设施。主动将体育设施纳入与城市规划建设,利用景区、公园、绿地、广场、城镇“边角地”、江河湖堤岸和商业场地灵活改建体育场地。在邕江、漓江、柳江、西江、红水河等内河沿岸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在北部湾海域沿岸建设沙滩球类项目和帆船赛艇、海钓、露营等设施;在桂林、贵港、百色、贺州等山地、丘陵地区建设登山步道、攀岩、拓展等运动场所。二是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柳州市、来宾市、浦北县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六)狠抓体医融合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项目,丰富体医融合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一是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区直机关活动,指导各市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全区建设了138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平均每年为24万人进行体质测试。其中完成了14个市本级20-69岁在职机关公务人员、企业人员和农民26400人的监测样本量。完成了对梧州市岑溪市,来宾市忻城县、武宣县,河池市南丹县、巴马县、宜州区,桂林市阳朔县,柳州市鹿寨县,百色市平果县、田阳县,南宁市青秀区、马山县、宾阳县,钦州市浦北县共14个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县(市、区)小学1年级至高中3年级的在校学生21504人的全部测试工作。二是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柳州市从2019年起,市体育局每年暑期联合市中医医院、国民体质监测单位、市属场馆管理单位,组织开展市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月活动,将体质检测、运动处方服务、健康咨询、科学健身讲座纳入活动内容,每年吸引近千名群众到现场参加,受到广泛好评。三是开展城乡居民健康干预活动。如南宁市开展幼儿、青少年功能性姿势不良评估、研究及训练干预,使青少年功能性姿势不良问题得到改善。

(七)加强体医融合和科学健身知识传播和宣传,为推动体医融合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主动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等理念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教育体系,极大宣传了科学健身理念。借助广西体育节、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88日全民健身日及各类健身健康主题活动,科学传播健身健康知识,广泛传授健身健康技能,推广和宣传“大健康”观念,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等理念融入群众生活。二是组织编写《居家科学健身指导》等科学健身宣传资料。如南宁市编写《儿童体态矫正指南——躯干及下肢常见功能性姿势不良的运动疗法》并出版,并拍摄针对办公人群开展健身活动的宣传片《肩颈操》,编印科学健身指导宣传资料5000册,促进科学健身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课堂、进家庭。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