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 努力为国家体育事业多做贡献

山东省体育局局长 于学田
2005年2月3日


领导和同志们:
    按照总局的要求,我把近年来山东围绕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不断增强竞技体育实力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粗浅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
    一、把以训练为中心、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作为根本任务来抓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针对2000年前山东从未获得过一枚奥运金牌、对国家体育事业贡献不大这一现实,调整了发展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举国体制,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以奥运战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项目布局,人财物投入,改革目标、措施等方面,狠抓了竞技体育系统工程建设。
    (一)科学调整项目设置和布局,大力加强训练基地建设。
为了优化山东的体育资源配置,我们提出了“巩固优势项目、强化重点项目、发展集体项目、增设短缺项目”的指导思想。从1998年开始,调整了全省竞技体育项目的设置和布局,并运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手段,加强了山东体育学院、竞技体校、武术院、青岛训练基地、威海训练基地和日照水上运动学校六大训练基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累计投资7.5亿元(省政府投资5000万元,地方政府3.9亿元,市场运作3亿多元),先后在六大训练基地建成了1万平方米的综合训练馆,50米标准泳道的游泳训练馆,帆船、帆板、皮划赛艇训练比赛场地,250米赛道的标准自行车赛场,公路、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室内田径场和手球馆等设施,新的青岛训练基地的规划建设也已启动。六大训练基地的相继建成和不断完善,为山东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认真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大力开展训练创新。
几年来,我们注重加强对训练规律的研究,积极探索和尝试以训练为中心、科技为先导、比赛为核心、医疗为保障、教育为基础、管理为关键的“训科赛、医教管”一体化训练模式。根据奥运会、全运会的备战周期,推行了训练基础年、训练积累年、训练强化年、训练突破年的周期训练计划;建立了月常规、周常规、日常规制度;按照强化实战、细化技术的要求,推行了力量和专项力量、综合素质、专项技术训练“三个平台”建设;正确处理训练与比赛的关系,赛前控制和赛中组织指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突出金牌战略,实施精品工程,对夺金点从领导精力、经费流向到后勤保障给予重点倾斜;每周定期举行教研活动,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全体参加,针对训练中的问题集思广益,深入探讨;提倡和鼓励教练员敢想、敢闯、敢试、敢于突破前人、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推动训练创新工作不断迈出新步伐。
    (三)搞好培养引进,大力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山东竞技体育过去长期存在“人才济济、尖子不尖”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训练粗放,技术不精细。为此,我们从五个方面加强了教练员队伍建设。一是自我培养。选派39名优秀老运动员、年轻教练员到山东体院和北京体育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培训,并规定退役的优秀运动员,非经培训考试合格不得上岗执教。加强在职在岗教练员的业务培训,注重提高教练员的科训水平。二是基层选拔。从市体校中大胆选拔有丰富实践经验、执教成绩突出的教练员,充实到省队。三是外部引进。积极慎重地引进国内、国外高水平教练员,特别是在那些没有金牌教练员的重点项目上。四是新人录用。每年有计划地从全国各高等体育院校接收部分从事过专业训练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省队二线,进行系统培养。五是老教练返聘。聘请国家队和省队退下来的老教练到专业队当顾问,对年轻教练员进行指导和帮带。通过以上措施,改善了教练员队伍的结构,提高了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实施科技兴体战略,大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我们紧紧围绕实施“科技兴体”战略,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硬件设施建设。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低压氧舱、大型模拟跑道、分子生物实验室、低氧模拟游泳训练水槽等,并被列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投资近千万元,在六大训练基地推行了“一室(综合科研室)一房(综合力量训练房)”建设,配置了先进的科研器材,搭建了比较坚实的体育科研平台。二是科技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了体育科研人才培养计划,先后引进了5名高水平人才,现在岗科研人员达到4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30%以上。为90%以上的运动队配备了专职科研人员和队医,计划到2006年全部配齐。三是“科训医一体化”建设。实行科研人员跟队服务制度,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的结合更加紧密。特别是在雅典奥运会备战期间,在总局科教司的大力支持下,组成六个科研攻关服务小组,与国家队密切配合,在技术分析、机能监测、营养补剂、伤病防治、减控体重等方面,为运动员备战雅典奥运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服务。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山东体育科技为运动训练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科学训练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二、把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青少年体育是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和源头。山东一直高度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建立完善全省一条龙训练体制。针对过去山东竞技体育人才梯队建设脱节的问题,近年来我们抓一线、带二线、挂三线,重点加强了以省队一线队伍为龙头的一条龙训练体制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一二线队伍在省队,三线队伍在山东体院和条件较好的市县体校。在搞好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及时调整了竞赛政策,规定19岁以上的运动员不参加省运会比赛(19岁以上的省队队员按照近年参加国内外比赛最好成绩带入),为更多的业余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比赛机会。根据竞技体育6-8年的成才规律,我们从十运周期开始,坚持一手抓2004年奥运会备战工作,一手抓2008年奥运会后备人才培养。2002年省运会结束后,立即组织了千人规模的大集训。积极向国家队、国家集训队输送着眼于2008年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切实抓好系统训练,已经形成了一批尖子群体,有望成为山东省代表国家出战北京奥运会的生力军。
    (二)大力推进体教结合。1995年,省体委、省教委联合下发了《山东省县级体校办校规定》,县级体校被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系列,不仅解决了建制问题,而且解决了长期困扰其发展的人员编制、事业经费、教学及训练设施问题。2000年,国家推行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县级体校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积极推动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合并,成立教体局,使县级体校的生源、师资和经费有了保证,体教结合更加紧密;另一方面,努力打造县级体校“精品工程”,对部分基础条件好的予以重点扶持,推动县级体校上档次、上水平。如招远市投资2亿元新建了市体育中心,其中包括能容纳500名以上学生训练学习的体校,培养出了奥运冠军刘春红等。
    (三)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办体育。注重加强对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指导和规范管理,全省业余训练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级各类武校、武馆、体育俱乐部等大量涌现。及时调整政策,将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武校,纳入全省业训管理体系,享有公办体校同等政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1985年创办的宋江武校,现已发展到资产数亿元,在校生4000余人,仅输送到全国各高校、各省区市优秀运动队和武警部队的学生已超过2000人,并产生了许多全国冠军、亚运会冠军。目前,全省武术学校400余所,在校生约计10万人,其中学生逾千人、固定资产过亿元的10余所,已成为山东省业训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山东省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的运动员8000余人,在省体育局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11000余人;省市级体育中专15所,在校生6000余人;县级体校、体育中学69所,在校生10000余人;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7个,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后备人才队伍。
    三、把不断深化改革、增强竞技体育发展动力作为关键任务来抓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改革中加快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深化训练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运动项目管理方式,成立了田径、游泳等12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实行了“三个一点”,即计划保重点项目、社会办热点项目、市场攻难点项目。将体育部门的工作重点和财政拨款,集中于运动水平比较高,市场开发难度比较大,但能够在国内外大赛中争创佳绩,为国为省争光的运动项目;对社会影响大、花钱多、市场效益高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积极主动地推向市场,建立了较为规范的俱乐部。如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并自行建立了由6个年龄段、在校生达700余人的足球学校。开展职业联赛以来,已三捧足协杯,两获“双冠王”;对未列入奥运会、全运会,社会关注程度低,具备一定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全面推向社会,由单项协会进行管理。对多种形式办体育进行积极探索,不仅保证了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了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针对竞技体育工作重、任务硬的实际,对各训练单位领导班子和机关业务处室选优配强。从1998年开始,在省直部门率先推行了正处级干部全部竞争上岗制度,副职双向选择,一般干部逢进必考,改委任为聘任,聘期四年。与各训练单位一把手签订奥运、全运金牌任务目标责任书,实行风险抵押,正职交纳风险金10000元,副职8000元,每月从工资中扣除,一年一考核,四年一兑现。完成任务的三倍返还,完不成任务的,风险抵押金交公,职务就地免除,今后四年一般不得再任原职。为了改善训练单位领导班子的结构,近年先后从市体育局选调3名局长、副局长到省体育局工作,从机关处室选调6名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充实到训练工作第一线。近七年来,体育局系统内先后有4人被提拔为正厅级干部,9人被提拔为副厅级干部,123人被提拔为副处和正处级干部。    

    (三)深化体育教育改革。
2000年,我们将山东体院、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和省体育科研中心合并,组建了新的山东体院。确立了“夯实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满足社会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制定、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改革措施。积极推行“3+2”、“3+4”的招生改革,实行山东体院与各市体校联合办学。每年从山东体院的招生计划中拿出300个指标,用于招收省队二线队员,以解决省队编制不足问题。作为省队二线队员入校的新生,不交纳4800元的学费;普通学生在山东体院学习期间,被选招进入省队,学费全部返还本人。大力拓展山东体院的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层次。用4年时间,自筹资金6亿多元,新建了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日照校区,学院占地面积由合并前的100余亩增加到1800余亩,专业由3个增加到8个,在校生由1726人增加到8747人,实现了山东体院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山东体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武汉理工大学达成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并开始招生,现已成为全国在校生人数较多、硬件设施较好、办学层次较高的体育院校之一。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试行一院多制的办学方式。一方面,以山东体院日照校区为依托,联合国外体育大学,吸纳社会资本,走股份制办学的道路;另一方面,正在济南新区规划建设山东体院的大本营。山东体院的青岛校区、威海校区计划今年招生。省委、省政府要求2005年在校生达到1万人,2010年达到2万人,实现向山东体育大学的跨越。通过山东体院“三合一”,既有力地带动了市县体校和业余训练的发展,又促进了运动员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的有机结合,为山东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竞技体育良好发展环境作为要害任务来抓
    环境是竞争力,环境也是生产力。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竞技水平这个中心,努力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催人奋进的激励环境。
制定实施了《山东省运动员参加世界三大赛奖励办法》、《年度成绩津贴、周期任务津贴办法》、《任务目标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建立完善了“重奖励、硬约束、严考核”的激励约束机制。不仅对在奥运会、全运会上夺取金牌的运动员、教练员实行重奖,而且对各训练单位领导班子实行重奖,完成或超额完成金牌任务的训练单位领导班子奖励20万元。对教练员实行职称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根据所在岗位和完成任务情况,拉开分配档次,金牌教练员年薪都在10万元以上,拿不到成绩的教练员仅保吃饭等。积极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与省人事厅、财政厅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意见》,对奥运会、全运会冠军由省里包分配。2004年,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辅以推荐上大学、货币化分配等形式,共安置220余人,解决了积累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既为省队腾出了编制,又为退役运动员找到了出路。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激发了教练员、运动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山东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营造温暖人心的生活环境。
针对部分训练单位教练员、运动员住房难、住房差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为六大训练基地筹建新住房,累计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比如,对住房困难比较大的原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积极争取省政府的特殊政策,将山东体院西校区整体规划为住宅区,一期开工建设9万平方米,预计2005年底全部竣工,建成后将一次性全部解决山东体院教练员及干部职工、局机关的住房问题。在住房分配上,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实行政策倾斜,打破职称界限,奥运会、全运会冠军优先分房、分好房。除享受福利分房外,经请示省纪委同意,还允许在青岛、威海、日照三个训练基地自愿以平价再购买一套住房。同时,在其他方面也积极为训练单位谋福利,尽可能为大家多办实事、好事,使大家感到工作有劲头,生活有奔头。
    (三)营造和谐有利的外部环境。
省委、省政府对体育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如去年春天,为迎接亚洲杯比赛,张高丽书记到省体育局现场办公,建议省政府拿出1.5亿元资金,省里给政策,市场运作2.4亿元,对省体育中心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了省体育中心的训练比赛功能,改善了省体育局办公条件和环境。去年秋天,韩寓群省长到省体育局现场办公,当看到、听到个别高级教练员还住几十平方米的房子时,当即拍板同意省体育局筹资建房(全省部门建房2002年已停止)。省委分管体育的王修智副书记2003年到山东体院现场办公,解决了600亩的建设用地指标。分管体育的蔡秋芳副省长和省政协以政协提案的方式,帮助解决了提高运动员生活标准问题,从今年1月开始,省优秀运动队每年增加伙食补助700余万元。去年,召开了全省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现场会,省委书记、省长带领各市市委书记、市长,第一站先到投资近10亿元的烟台体育公园参观考察,并提出要抓住青岛承办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契机,加快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体育设施建设。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20亿元,建设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的主场馆,现已请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上海同济大学完成了概念设计;青岛计划投资150亿元,打造世界“帆船之都”,仅建造奥帆赛基地的船厂拆迁即耗资17亿元;日照投资4亿元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水上运动基地;目前,17个地级市中有13个正在规划建设新的体育中心,在全省掀起了一个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的热潮。体育部门以作为求地位,在社会上的形象不断提升。近年来,省体育局三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通令嘉奖,连续七年被评为省直文明机关,有4名厅级干部受到省委、省政府记劳模、记一等功表彰。在全省举行的万人投票测评省直正厅级单位活动中,省体育局名列第六名。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为山东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全力以赴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战工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我们一定按照举国体制的要求,牢固树立“一切围绕北京奥运会、一切服从北京奥运会、一切服务北京奥运会”的指导思想,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尽最大努力做好山东的体育工作。我们现在对有望在2008年奥运会上夺取好成绩的小项,专门成立了备战攻关小组,实行人力、财力、科研经费的倾斜。全力配合国家队做好工作,按照“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对输送到国家队的运动员、教练员,从训练、管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对国家队到山东训练,不管有无山东运动员,都将一如既往地搞好服务。申办第十一届全运会若能获得批准,我们将结合承办工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训练体制,深化改革、扎实工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为做好2008年奥运会备战工作,尽职尽责,做出新的贡献。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春节愉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