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大运体育走廊为突破口 推动百万农民健身活动

 


山西省体育局
2006年1月19日


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农村体育工作如何推动,如何深入,一直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巩固发展农村体育,是党的要求,政府的责任,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中央“8号文件”发布以来,山西省体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加强农村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全省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发展思路。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确定全民健身的主题为“农村体育年”,反映了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健身要求,也使群体工作者找到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切入点。2003年底―2005年6月底,我省在大(同)运(城)高速公路沿线的农村基层进行了百镇(乡)千村(校)大运体育走廊示范项目的建设,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全国农村体育活动基地示范项目”和“中国全民健身著名景观”,推动了全省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开展。

一、建设理由
(一)党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构建六大体系,全民健身体系是其中之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山西行政区划为11市119县(市、区)1198乡镇,28203个行政村。总人口3314.3万,其中乡村人口2028万,占总人口的61%。这一省情决定了山西省构建全民健身体系,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资金。按“木桶原理”,农村体育是山西体育的“短木板”。在农村体育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是新时期山西体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二)政府的责任
回顾历史,山西农村体育曾有50年代运城市万荣县“海鸥女子锻炼队”和80年代后期晋城市巴公镇农民趣味运动会的著名品牌,带动了全省农村体育的开展,起到了点上突破,面上开花的作用。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0年来,山西走过了创建体育先进县(35个)、创建体育先进乡镇(128个)的历程。如何使农村体育工作延伸进村,使体育场地、组织、活动更贴近农民群众,创建新的农村体育品牌,树立新时期小康农民的健康形象,锻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是政府体育部门的责任。
(三)农民群众的期望
2004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山西体育场地总数为14289个,其中农口3884个,占27%,与1995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相比,负增长18.12%,减少的类型主要是篮球场地。截止2003年底,全省人均体育场地拥有量为0.82平方米,其中农村不足0.3,基本集中在乡镇中小学校,并且显示不能对外开放。多数农村没有体育场地,少量的体育器材残破不堪。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体育健身意识淡薄、文体组织不健全,其中,尤以体育场地匮乏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2003年4月15日,我省原平市新原乡南滩村农民张改云一封《农民企盼体育下乡》的信刊登在了中国体育报上,反映了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健身要求,报社加了题为《幸福的企盼》的编者按。岁末,国家体育总局审时度势,将2004年确定为“农村体育年”。2004年3月20日,中国体育报头版以《政府和农民想到了一块》为题,报道全国开展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和科普知识三下乡,并刊登了郭敏司长致张改云的一封信,使农民的企盼成为现实。
(四)山西的新发展
2003年10月,纵贯山西南北,依次穿越大同――运城8市31县(市、区)、116镇(乡、街办)、568个行政村(自然村1000多个),总长666公里的大运高速公路通车。
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新大运、新山西”,把大运高速公路沿线建设成为山西的绿色走廊、经济走廊、旅游走廊、城镇走廊,以期改善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构想。山西省体育局与发改委经调研达成共识,提出建设以篮球项目为主带动农村体育开展的体育走廊,作为省委、省政府战略构想的组成部分,这一思路也吻合了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利用自然条件建设全民健身景观工程的要求。
(五)国家慧眼识珠,大力支持
2003年12月,国家发改委补助地方预算内基础建设“山西百镇千村大运体育走廊”250万元,成为2004年山西唯一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体育项目。
2004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将该项目列为“全国农村体育活动基地示范项目”,并确定中央调控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300万元,用于该项目篮球架捐赠。省体育局也决定从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250万元配套大运体育走廊建设。国家和省共筹资800万元,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五个因素的有机结合,使“百镇千村大运体育走廊”应对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声,成为农村体育工作服务和谐山西的再创造。

二、建设程序
山西省百镇千村大运体育走廊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和大运高速公路沿线8市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6月底建成。该工程,国家、省、市、县、乡、村各级总投资约2140万元,新增650块篮球场、25条全民健身路径、6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4.25万平方米,新添体育器材1980件,惠及沿线200万农民群众。
(一)政府引导,多方投资
新建一个混凝土标准篮球场,总价值约为2.46万元,其中人工费约需0.86万元,材料和机械费约需1.6万元。
在大运体育走廊的建设中,受赠单位新建一个混凝土篮球场,首先由市、县、镇政府部门承担材料和机械费1.1万元,受益村、镇村民投工投劳人工费0.86万元;场地建成,国家和省发改委补助场地建设资金0.5万元,国家和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捐助1副价值0.5万元的标准篮球架。
工程启动之初,不少人持怀疑、观望态度,但当他们看到政府的诚意,蕴藏在群众中的建设热情就迸发出来,出现了政府投入、村委会多方筹资、群众自发集资、富裕户捐资、群众义务劳动等感人的共建场面。但也有一些村因缺乏资金或人口过少而选择放弃,还有的是因为对政策缺乏信任而错过了建设机会,后又悔恨不已。
(二)严格规范建设过程
山西省体育局和发改委提出,实施山西省百镇(乡)千村(校)大运体育走廊项目,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建管并举、确保质量”的总体思路进行建设,并就项目的选址范围、条件、标准等内容向有关各市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格规定了项目申报的流程,统一下发了标准篮球场地图示、施工参考作法、工程参考预算书等项目执行文件,保证了项目的标准化实施。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项目选择范围――第一类工程必须是大运高速公路通过镇的镇政府所在村和所有被征地的村(600个)。第二类工程在大运高速公路沿线的镇(乡)范围内,再确定可自行建设混凝土篮球场的50个行政村,配套捐赠一副篮球架。2004年完成工程量的70%,2005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充分调研,自愿申报,确认资格。大运高速公路建设征地范围的行政村按照建设一个混凝土标准篮球场,占地不少于510�O;镇(乡)所在村按建设一个混凝土标准篮球场,安装一套25―30件健身路径器材,占地约1200�O,上报分别有村委会、镇政府、县、市体育部门和发改委盖章的申请表,并附有参照物的拟建设场地彩色照片。省体育局会同省发改委、省交通厅审核通过后,确定受赠单位名单。
建管并举,分级负责,确保质量。这是建设工作的中心环节,主要做法是坚持标准,分级负责,依法行政,监督到位。第一,捐赠的篮球架等体育器材必须符合国家安全认证标准。依据国家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在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的指导下制定招标方案,严格开标、评标工作纪律,公开采购体育器材。
第二,混凝土篮球场建设必须符合施工标准。省提出指导性意见,市、县监督实施;场地按规定建好后,配发器材;器材安装并投入使用,拨发场地补助资金。
(三)宣传发动,彰先励进
宣传发动贯穿大运体育走廊建设的全过程,由三步构成。首先,统一思想,发动各级领导,通告村民周知。
第二,以活动促建设。大运体育走廊的建设与2004“农村体育年”以开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相结合,一边建设,一边宣传,一边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既有力地宣传了全民健身,宣传了大运体育走廊,又张扬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大大活跃了大运路沿线以及全省农村的体育文化生活。
第三,建成后召开大运体育走廊建设现场会、表彰会,进行彰先励进的再动员,推进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2005年9月初,省体育局、省发改委和省交通厅联合举行山西百镇千村大运体育走廊建设现场会和表彰会。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发改委领导与我省有关领导出席,并为大运体育走廊标志碑揭幕。深入大运路沿线8市县、镇(乡)、村考察了体育场地建成后农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的喜庆场面。在平遥古城古陶镇北城村现场召开了表彰会,有两个市、14个县、8个村、68名个人受到表彰。

三、社会效益
(一)场地建设促进组织、活动建设
场地建设的同时,各级体育部门帮助农民组织篮球队,培训篮球骨干,开展篮球比赛。为农村培养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192人,形成了农村群众建身和体育运动的骨干队伍。
从2005年春节健身大拜年开始,村际、镇际、县际篮球赛,到11月初山西首届大运体育走廊暨“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篮球总决赛,全省以大运体育走廊为主线的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春节期间,全省开展的农村体育大拜年活动,《人民日报》在正月初三头版“欢乐祥和度新春”栏目里予以报道。体育下乡,篮球进村由构想成为现实,形成了政府推动,群众主动、典型带动、各方联动、上下互动的全民健身新局面。
(二)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自今年9月初,我省召开大运体育走廊建设工作现场会、表彰会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的有关领导先后到山西考察大运体育走廊。随行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等中央和省新闻媒体沿大运体育走廊采访、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述评将此项工程誉为“修补中国体育的短木板”。
建设之初,我们提出“场地建在农民身边,体育走进千家万户”;建成后,出现了农民爱玩,体育扬名,村官有喜有愁的现象。
农民爱玩。场地一早要“占”,晚上要“抢”,老年人早晨“占”路径尤其是乒乓球台,夏天5点钟就得去;妇女们要场地扭秧歌、打腰鼓,跳迪斯科、健身操、甚至还有交谊舞;后生们“抢”篮架,往往是两群各半场,还常常招来外村的共同交流。在有灯光的场地上,更是村民晚饭后的好去处,上学的孩子们也能来路径上过瘾。每个村都有专人管理、维护,有的还是自愿组成管理组,把器材,特别是路径当成“离不了”的“宝贝”。
体育扬名。村里的干部群众说,这是建国50多年来政府第一次给农村投资建体育场地,这才知道还有个专门管体育的部门叫“体育局”;乡政府分管文体的副乡长说,地位由此提高了,没安装的村都来要,以前是找村长,现在是村长找;县级体育部门说,感到自己“有权”了,“吃香”了,不但是乡镇领导来“打溜须”,在县直各单位中面子也大了许多。尤其是文体局说,体育比文化实惠,文体结合成了县委、政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村官有喜有愁。村干部们喜的是多了球场少了赌场,多了文体活动少了邻里纠纷,多了技艺切磋少了舌长扯短。许多体育场与戏台相结合,成了村里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人气最旺的地方,村干部由于为大家服务到了点子上,说话也更“硬气”;愁的是群众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来是想占个小便宜,可把我们给套住啦”,给篮架得修场地,有了篮架还要路径,买了路径又要新戏台,还要绿化美化,农村的生活品味提高了,就是逼得他们不停地想办法找钱。
这种现象反映了农村体育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搭建了一个平台,成为一个综合载体。农村城市化,生活小康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奔小康要健康”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农民群众体育意识逐步增强,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的社会风气和风俗习惯,参与体育健身正在成为生活的一项内容,孕育着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辐射效应
大运体育走廊的建设,使许多市、县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建农民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是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
大运体育走廊工程,不仅仅使许多县、乡、村眼热心动,积极申请,有的县还创造性地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如运城市的夏县,该县党委、政府的宗旨是“让农村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起来、让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让农民群众的日子富裕起来”,把建设文化生态园林村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作来抓。今年从已建起的55个生态园林村中“进化”了10个“体育文化园林村”,其标准是“五化”――绿化、香化、净化、硬化、亮化,“六有”――有村民健身广场、有体育健身器材、有标准篮球场、有街心花园、有文化图书室、有文体娱乐表演队。每个园林村由村里做场地,市体育局以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一部分,其余由县直单位捐赠,共投资10万元。群众高兴地说:清晨起来去锻炼,空气新鲜把身健,乡村不比城市差,致富路上向前跨。
临汾市的襄汾县,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百村农民文化体育广场”的意见,在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实施“五化”工程(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农村文化体育休闲广场,2006年春季要完成100个配置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象棋桌、阅览栏、表演区、流动图书车等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小广场。县政府给每个乡镇拨发10万元专项资金,并出台了《工程建设村级管理办法》,定期向群众公布资金使用情况,把该工程变成了密切干群关系,凝聚党心民心的“阳光工程”。干部们高兴地说,文化体育广场的实施,改变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味,净化了社会风气,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历练了群体干部队伍
大运体育走廊的建设,使群体干部找到了农村体育工作切入点,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每个场地,市里的群体干部至少去3次,县里不计其数,翻山越岭,顶风逆水,大部分都成了场地建设的内行。

四、几点体会
建设大运体育走廊,把体育场地建到了农民身边,推动了山西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工作体会:
(一)农村体育应当在全省农村三个精神文明建设中整合资源,形成规划,连片创建,齐抓共管,合力推进。
(二)广大农村群众有着十分旺盛的体育文化需求,只是受资金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加之缺乏组织引导,长期没有释放出来,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力度。随着农民体育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长期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农村基层的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应当健全政府支持、依托社会、开拓市场、全民参与的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公共设施,并尽可能做到一场多用。大运体育走廊项目,有的篮球场地是与戏台、文体活动站、活动室相结合,有的是和村镇中小学共建共用,尤其是建在校门外的场地,既方便管理,又提高使用效率。农民群众既欢迎篮球场,更喜爱健身路径,二者兼有,才能成为全村老幼的健身乐园。
(四)农村基层场地建设应该与体育组织建设、活动建设紧密结合。
(五)应当关心基层干部的疾苦,给群体工作部门补助一块工作经费,以弥补因频繁下乡的业务经费开支,并对作出贡献的农村体育工作者给予褒奖。
目前,我省发改委和体育局正在筹划“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延伸大运体育走廊工程。一是向北延伸,接京大高速公路;二是向太原到晋城高速路拓展,在山西版图上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三是研究以适当形式向大运路东西两翼山区发展。要让山西农民群众都享有健身的权利,让农村体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让体魄强健的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