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蔡国祥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发言

服务大局抓创新 立足省情抓特色

——贵州在群众体育工作中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

2009121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近年来,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立足省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线,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促进体育设施建设和社会体育组织建设,积极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以“打造亮点,狠抓创新点”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适合贵州省情的体育事业科学发展路子,群众体育工作呈现出有创新、有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现将我们的做法向大家做如下汇报:

 

一、立足省情,形成共识,确立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目标

由于历史等原因,地处西南内陆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用省委书记石宗源的话说,就是处于“欠开发、欠发达”的状况。因此带来体育事业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公共体育设施严重匮乏。据2004年全国第二次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省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为0.41平方米,比1996年统计人均增加0.14平方米,而全国同期人均已达1.03平方米,我省同全国的人均差距从原有的0.38平方米扩大到0.62平方米。即使在贵州省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也极不平衡。目前全省88个县(市、区)中,按二场(田径场、室外灯光篮球场)、一池(游泳池)、一房(综合训练房)的公共体育设施统计,有27个县(市)没有一件公共体育设施,有39个县(市、区)有一件公共体育设施,只有22个县(市)有二件公共体育设施。很显然,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这一制约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贵州目前财政主要是“保工资、保吃饭”,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巨大压力的状况下,短时期不可能解决。面对如此省情,我们没有消极等、靠、要,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贵州体育发展的新路子。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从资源禀赋和体育多元功能开发的角度,使我们更清晰看到贵州具有独特的地质形态、宜人的气候环境、多元的文化等优势,有着得天独厚的开展山地户外运动的资源。

其一,贵州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山的王国”、“千瀑之省”、"千洞之省”、“漂流之省”的美誉。全省境内有自然保护区130个,省级以上风景区69个,森林公园50个,地质公园8个。峰林、峡谷、天坑、石林、溶洞、湖泊遍布全省,是开展徒步、露营、登山、漂流、龙舟、越野跑、攀岩、探洞、越野技能和山地车等户外运动的理想之地。

其二,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9%,是清新的大氧吧,凉爽的大空调,是中国最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之一,全年有300330天可以进行户外体育休闲运动。

其三,贵州共有49个民族,各民族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保存完好,风格迥异,创造了“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文化奇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这些原生性、独占性、稀缺性、多样性的文化资源,更为山地户外运动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实践过程中,首先从服务大局的角度,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贵州建成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战略目标寻求创新。在我省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贵州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加强体育与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赛事活动;其次从立足省情的角度,我们紧紧围绕国家最新主体功能区规划,贵州全境都被划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农业区,是重要生态保护区的功能定位突出特色。认识到全省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广阔天地,紧紧依托自然造就的优势条件加以利用将是弥补我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的最好办法;第三从面对发展的角度,我们紧紧围绕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而快节奏的生活、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让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融身心于山水之间的趋势抢抓机遇。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体育多元功能,大力开展山地户外运动项目,顺应个性消费,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的健身需求。总之,无论是群众体育工作的主观条件,还是客观因素,都使我省各级体育部门认识到,只有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才是解决目前我省体育工作“主要矛盾”,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优势,打造亮点,努力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大省

贵州是全国较早开展山地户外运动和举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省份之一。1997年在黔西南州兴义市的马岭河峡谷举办了贵州首届国际漂流邀请赛;2001年在安顺市黄果树景区举办了全国首届新闻记者72小时野外生存与网络挑战赛。近年来,我省九个市(州、地)结合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山地户外赛事活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清水江、都柳江纵横境内,他们依托丰富的水资源,重点打造漂流、皮划艇激流回旋和龙舟为特色的水上全民健身运动,其施秉县杉木河漂流节和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赛事已成为当地体育旅游的品牌项目,每年吸引几十万群众参加。

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乌蒙山脉重峦叠嶂,是开展汽车运动和山地自行车运动的理想之地。全国汽车拉力赛六盘水站比赛已连续举办4年,成为国内汽车拉力赛的重要赛事;毕节百里杜鹃花山地自行车赛每年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市代表队前来参赛,正在形成自己的品牌。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凭借享誉世界的史迪威公路睛隆“24道拐”历史遗迹,每年举办睛隆“24道拐”全省汽车爬坡赛,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首届全国汽车爬坡赛,现在,“24道拐”汽车运动品牌已成汽车运动发烧友的期盼之地。同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野外自然水域垂钓乐园——“中国万峰湖野钓乐园”,通过举办全国野钓大奖赛影响力不断提升。

遵义则弘扬红色文化,在历史名胜娄山关举办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安顺市挖掘民族特色,包装原始古朴的“蜘蛛人”,打造格凸河攀岩品牌。另外,贵阳市迎新年全民健身跑、黔灵山迎新登高、清镇越野跑比赛;铜仁梵净山的野外挑战赛、龙里县的滑翔伞优秀选手赛、贵定县的卡丁车锦标赛、荔波县的山地户外运动锦标赛等已形成传统。

这些赛事活动,依托自然人文景观的影响力,提升体育活动文化品位和知名度,通过体育活动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促进体育旅游发展。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活动,极大地宣传并提升了举办地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同时以赛事为带动,进一步掀起了户外健身热潮,各地推出了一批体验型、参与型、娱乐型和自助型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旅游项目,民间户外运动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我省各市(州、地)政府加强了城市山体公园建设,仅贵阳市就有11个山体公园建有健身步道60多公里,各族群众到公园进行户外锻炼已形成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省已开发漂流河流27条,漂流总里程353.3公里,从事漂流经营活动的公司29家,年漂流游客达37万人次;全省有50多家户外运动俱乐部、漂流公司、体育协会开展户外休闲运动,项目有漂流、徒步、登山、拓展、露营、攀岩定向越野、汽车自驾游、山地自行车运动、滑翔伞运动、洞穴探险等;贵州大学和贵阳医学院等有关院校还开设山地户外体育运动专业,建设训练基地,成立户外运动队,积极培养户外体育人才。

200810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亲近自然、健康人生”为主题的首次全国山地运动会在我省黔西南州成功举行。运动会充分发挥黔西南州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比赛除设竞赛项目外,增设了群众易于参与的项目和表演项目,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具有综合性、权威性、群众性、参与性、人文性、观赏性等特点。全国山地运动会是山地运动自2005年被列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山地综合赛事,是我省顺应后奥运时代大众户外休闲体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然山水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而积极打造的山地户外运动品牌赛事。运动会在全国产生了较好影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突出政府主导、部门业务指导作用

山地户外运动集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有较好的与自然、人文和环保的融合力。开展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由于开展山地户外运动对安全性、技术性要求较高,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因此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业务部门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山地户外运动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近年来能够在我省得到广泛、持续开展,我们认为:

首先是得益政府的主导支持。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贵州省“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体育与文化的深度结合,开发以户外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品牌”和“促进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并提出要加强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抓住大型体育赛事这个重要载体,常年向境内外推出特色鲜明、融自然与人文、观赏与体验为一体的体育旅游休闲产品;近年来省长每年的“工作报告”中,都有涉及“大力开发山地户外体育运动”的内容,并把举办首届中国山地运动会、国际龙舟赛、首届中国汽车爬坡赛、全国山地自行车精英赛等列为政府督办事项;分管体育工作的副省长谢庆生同志更是身体力行,多次到比赛活动地进行调研指导工作,并亲自带队到国家体育总局汇报工作,了解政策,争取支持。各市(州、地)政府把加强体育与旅游、文化结合,促进户外运动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推动该项运动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其次是得益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和有关有关司(局)及项目中心关心指导。贵州举办的山地户外赛事总局的多位领导先后都亲临指导、有关司(局)及项目中心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帮助支持。对首届全国山地运动会的举办,刘鹏局长发来贺词,胡家燕副书记和群体司领导亲自莅会并带头参加首届全国山地运动会徒步走活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总局机关、彩票中心组队参加了比赛活动,总局登山中心更是举中心之力,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始终亲自参与山地会的组织策划运作,从政策上、技术上、设备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们在群体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不仅为全民健身运动注入了活力,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使举办活动的旅游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景区游客人数、门票收入、旅游总收入等明显增加,无形资产不断提升;加快了举办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诸多问题:一是在体育与旅游、文化、媒体的结合还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或长远的计划,结合的方式方法和协调沟通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体育精品赛事不多,体育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赛事的培育时间不长,且缺乏连续性。三是运动技术水平不高、规模小、国际国内高水平运动员参赛少。四是市场化运作程度低,媒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赛事宣传营销不够,赛事经费困难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克服。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媒体造势、活动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力争通过举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形成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传媒产业共享资源,共享市场,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多羸局面;为了推进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在省体育局下属的省对外交流中心,成立“贵州省户外运动办公室”,加强对全省山地户外运动的规划研究、部署指导工作;在继续办好全国山地运动会及一系列已在全省各地形成传统的户外赛事活动基础上,还要在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开发民族体育旅游节,培养人才,建设山体健身步道拓展城市公园的功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山地户外运动大省。

我省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从服从大局、立足省情出发,加强体育与旅游、文化、媒体的结合,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我们深知,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提高全省各族群众的身体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的工作离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的“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指示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继续推进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