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创新转型促发展 为备战奥运作贡献

2011年12月27日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不仅是国家和总局的大事,也是上海市和上海市体育系统的大事。全力以赴为总局和各项目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上海市体育局及全系统全体同志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树立奥运争光责任意识

新周期,我们提出了“六个服务”的指导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上海体育要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服务。具体落实体现在:在发展谋划上,我们始终以2012年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紧紧围绕《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来考虑与规划上海的体育发展;在工作部署中,始终以2012年奥运会为中心,一切为了奥运,一切围绕奥运备战。在具体工作中,始终以2012年奥运会为核心,各项工作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备战奥运工作大局,各级各类人员必须为备战奥运多作贡献。

为了更好地贯彻奥运金牌战略,支持国家备战,我们着重强调三种意识:

一是为国争光意识。体育是文化,体育是民生,体育也是一种精神。我们提出了2012年工作要在争取更多上海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的基础上,上海奥运会金牌对中国代表团贡献率要超过历届的奋斗目标,更加突出奥运金牌在上海竞技体育的份量。

二是金牌标准意识。以奥运会夺金的工作标准,切实提升上海竞技体育工作层次和工作质量。上海竞技体育“标准、迅速、细致、有效”的备战工作要求,将标准放在首位,就是要求训练工作以金牌标准的要求进行安排,保障工作要以金牌标准的要求做出努力,管理工作以金牌的标准做出创新。

三是合作发展意识。我们认为,举国体制是与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中国体育的目标任务相适应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它是开放的,是与时俱进的,是以国家目标为核心的资源、权利和利益的整合协调。在省市与省市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致对外,合作备战,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我们需要训练和科研的高水平,但是坚决反对使用各种兴奋剂;我们需要大赛的良好环境,但是坚决反对各种暗箱交易;我们需要比赛的优异成绩,但是坚决反对在运动员心理和生理上留下后遗症。

二、以管理创新为抓手,狠抓体育事业转型发展

人才培养不但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运动员的切身、长远利益,是关系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在备战中一再强调“四个要,四个不能”:要着眼长远,要坚守诚信,要创新转型,要拼搏奉献,绝不能急功近利,绝不能短期行为,绝不能丧失诚信,绝不能因循守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竞技体育的指向上,由唯金牌逐步向注重金牌与人的全面发展并重的转变。目前,上海体育职业学院开通了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体育服务与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使运动员同时具备体育行业特种工种的职业资格;2011年135名优秀运动员通过免试,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训练单招等渠道,被复旦、交大、同济和体院等高校录取;组织25名教师,多次赴北京及各地集训的国家队运动员上门送教,国家队运动员网上远程教育系统正在筹建,2011年年底将全面开通;为771名运动员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

二是在训练管理方式上,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修订完善了教练员、运动员、训练单位领导班子管理规定60条,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规定及津贴发放办法;训练单位领导干部进行了季度考核;开发了竞技体育管理网络服务平台,为984名运动员配发了手提电脑,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研究训练计划,加强训练沟通;开通了网络服务保障平台,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点击服务部门,所有事项都定项目、定人员、定责任和定时间节点,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是在训练方法手段上,由要素驱动逐步向更加开放包容以及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加大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加强了与世界强手共同交流;高度重视专业化管理培训工作,掌握了备战前沿政策和信息,提高了科学训练意识与能力;善于在研究规则中寻求创新点和突破点,提高了备战工作效益。

四是在训练的组织结构上,由单一训练班子逐步向复合型团队转变。19家训练单位在科研和医务上形成了全覆盖,游泳、田径、体操等奥运重点备战项目在训练跟踪、康复、伤病治疗以及监控等方面实现了保重点,基本上形成复合型团队训练模式。

五是在训练服务保障上,由仅仅依靠市体育局内部资源逐步向全系统乃至全社会资源转变。从条上看,市委市政府、市委办局在经费投入、场馆建设、人才引进以及表彰奖励等方面,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块上看,各区县政府及区县体育局,对优秀运动队备战与发展工作高度重视,与项目中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主动关心、积极衔接、共同发展的理念已成共识。

三、以国家队队员为重点,努力提供一流保障服务

目前,上海在国家队有41名教练员、148名运动员,是奥运备战的中坚力量。在配合总局奥运备战上,我们始终坚持“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的工作原则。为进一步做好国家队沪籍教练员、运动员的工作,我们要求:

一是服务保障战线向前移。要紧紧围绕奥运备战,在经费、政策、科医方面予以倾斜,打破常规,不打折扣,全力保障。加强与总局职能部门和项目管理中心的联系,及时化解备战过程中的矛盾,解决各种问题。各训练单位领导要每周与运动员交流情况,每月要到国家队慰问看望运动员,时刻关注和掌握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及其他方面的动态,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我们要求各训练单位将思想工作深入到每一个重点运动员,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重视发挥国家队党团员在备战过程中的模范作用,游泳队在国家队成立了临时党小组;我们对国家体操队员提出了要积极向党靠拢的要求,提高全体备战奥运人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

三是科研医务工作要贴紧。我们要求上海各科研单位及医务部门,要调动全市而不限于体育系统的科研与康复资源,积极主动为国家队提供科研医务服务,提供有关监测、诊断、治疗、康复和训练后恢复等方面的服务。

四是奥运攻坚方案抓落实。方案包括项目、人员、分工和时间节点,逐项进行督察落实;特别是在营养、康复、伤病治疗、思想工作要全方位跟进,把整个过程做好做实,做到不放过细节,不留下死角,不落下遗憾。总之,在奥运备战上,要协调各层面调动一切力量,做到工作主动、行动迅速、决策果断,力争实效。

四、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服务奥运备战

在配合总局奥运备战上,我们始终把国家队的需求当作我们工作的追求。

一是充分发挥服务保障优势。我们除了做好在京训练国家队员的保障外,已向全市体育系统提出,无条件的全面开放上海的训练场馆,为国家队训练与比赛服务。2011年,在上海集训的国家队有游泳、拳击等11支队伍,分布在4个地方,总人次达500余次。在接待国家队、国外队和兄弟省区市队来上海训练时,我们本着服务第一的宗旨,努力提供良好的训练保障。

二是充分发挥承办各类赛事优势。在总局的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上海体育场馆设施的优势及承办大型赛事的经验,积极申办各类国际大赛。仅2011年,上海就举办了54个项目147次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其中国际性比赛33个项目51次。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创下上海举办赛事参赛国家和地区、参赛人数、现场观众人数、电视转播机构、媒体机构等的历史之最,181个国家和地区6232人注册报名,5724人运动员、教练员参赛,200余个国家近40亿人次收看了电视转播。2012年,我们将继续积极申办环球马术冠军赛、花剑世界杯赛、射箭世界杯赛,以及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通过这些赛事的举办,为国家队奥运备战搭建了国际交流的平台,了解了各项目前沿备战信息,掌握了项目竞赛规程的变化,熟悉了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此外,我们还主动配合国家队“请进来、走出去”,利用国外赛事及互访等活动,积极配合项目中心和国家队,做好有关外环境工作。

三是紧跟创建体育强国步伐。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们加强了基础项目及三大球运动员的后备人才培养,特别是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在基础大项、集体球类项目上力争有所突破,树立“三上一提高”的发展原则(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提高输送率),认真制定市青少年10项系列赛。2011年,我们举办了三大球、三小球、游泳、水上、田径和棋牌项目几十场次比赛,为拓展青少年赛事渠道,营造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现在,离2012年奥运会决战决胜时间越来越近,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转化为建设体育强市、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配合国家备战的实际行动,为奥运再创辉煌作出贡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