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体育局局长李云林:改革创新办学机制 培养合格体育后备人才

2011年12月27日

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浙江省共有54所各级各类体校,其中体育运动学校6所、少体校41所、单项体校6所、单项学校1所。由体育部门主管42所,占77.8%;体育、教育部门共管5所,占9.2%;教育部门主管7所,占13%。“三集中”26所,“二集中”13所,“一集中”15所。

浙江省虽然不是总局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试点单位,但我们按照试点单位的要求,组织专题调研,摸清现状;开展学习宣传,营造氛围;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合力;注重工作结合,强化操作,切实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部分市县少体校组织机构健全、教学特色鲜明。如,衢州市白云学校坚持“合格+特长”的学生培养模式;临安市体校开展文化课教学与当地名校比、学、超活动;宁波市体校加强对文化教师的教学评估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等。特别是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坚持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上走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一、温州体校的基本情况

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于198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浙南地区唯一的全日制中等体育专业学校。其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温州市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现有小学、初中、中专共33个班级、1229名学生,教职员工206人,开设全日制中小学课程及体育中专课程,共设运动项目19个,其中奥运项目17个。2000年至2009年,该校先后被国务院侨办授予华文教育基地,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2004年奥运周期和2008年奥运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学校开办至今,办学成果显著,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已累计向上一级运动队(省优秀运动队、省体育运动学校、八一队、武警部队等)输送了669名运动员;该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31个、奥运冠军2个、青奥会冠军2个、亚洲冠军48个;国际级运动健将20名、国家级运动健将近百名。在雅典奥运会上,朱启南获10米气步枪射击金牌并破世界纪录。在北京奥运会上,江钰源参加女子体操团体比赛,获得金牌。2009年,陈慧佳获第13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2011年,贾芳芳在第28届蹦床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单跳项目团体和个人两枚金牌。

二、温州体校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

体育发展是特色,文化教育是生命。良好的办学体制机制,鲜明的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并重的办学理念,使温州体校实现了健康、持续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争取支持,形成体教共管的办学机制

良好的办学机制是体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招生难、选材难、出路难、管理欠规范、办学条件差、竞赛压力大等是全国体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有效突破瓶颈,解决这些问题,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合力指导温州体校发展。

1973年,由市委宣传部领导牵头,成立了“三集中”体校筹备领导小组,明确该校为温州市政府直属单位,由当时的市委、教育局共管,以体委为主,分别负责各自业务的指导,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学校有关事宜。学校对外挂两块牌子: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温州市九山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温州体育运动学校经费由温州市财政局直接拨付,温州市九山学校经费由温州市教育局拨付,两套账务独立核算,由学校实行统一管理。

该校的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温州市教育发展规划,教学经费纳入温州市教育行政经费,教学、教育工作由市教育局直接指导监督。文化教师的招聘、选派、培训、考核、职称评定、评先、体校师资、教学设备由教育局统一调配。体校文化教师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绩效工资,体校教练、行政人员待遇参照文化教师工资待遇执行,不低于温州市公务员平均水平。

温州体校体教共管的办学机制,全省首创,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特别是教师分配、教研活动、教师待遇、教学仪器配备、招生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为该校加强文化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质量,加强文化教师的队伍建设

温州体校现有文化教师62人,其中本科学历56人,占总数的89% ,具有硕士学位6人;高级职称11人,占总数的18%;中级职称31人,占总数的49%。温州市教坛中坚1人、市骨干教师1人、市终身班主任1人。

1.加大师资统筹力度。每年温州市教育局根据体校上一年底上报的教师需求计划,统一招录优秀大学毕业生或调配优秀文化教师充实到体校的文化教师队伍中。

2.重视教师素质提升。自2007年开始,该校组织教师参加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东北师大研究生教育,有5位教师参加了学习,已有2人取得硕士学位。2011年8月,体校与北京体育大学在浙南地区合作举办了第一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第一期学员共41人,其中体校的学员有33人。教师的专业培养严格按照《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执行,参加市教育系统统一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比赛竞赛、评先评职等。2011年,学校还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教师的专业学科培训和年度计划等。

3.规范教研活动开展。以突出课堂教学为重点,该校开展积极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共有27个学科,设有7个教研组,各类制度健全。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按时开展集中备课、公开课、教科研大会等教研活动。还和同级普通中小学共同开展教研活动,解决了学校同年级班级数少,教研活动难开展的矛盾。同时,按照市教育局要求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2010年,体校教师在省级、市级和市直中学获奖的有18人次,校级获奖的达86人次。市级立项课题5个,校级立项课题5个,编辑、出版了2010学年教师教练优秀论文集。

(三)多管齐下,强化运动员文化教学

温州市体校通过严格选材准入、因人施教设置课程以及加强学业考核等手段,把好进口关,做细、做好过程,使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合格率大为提升。

1.实施文化测试准入制。通过教练选材、训练处组织集训、体科所组织形态机能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教务处组织文化测试、学生处组织面试5个环节,对学生的身体机能、专项技能、文化成绩和德育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学生在入校前要统一进行文化水平测试,由体校教师根据课程的基本要求出卷、阅卷,合理设定运动员文化准入门槛,择优录取。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制定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选择合适的教材,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至初中阶段,严格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定教材实施,学生周一到周五上午上课(25学时),下午和周六全天进行体育训练。中专阶段,对可能输送到专业运动队的学生与已不可能进入专业运动队的学生适时分流,分别实施不同的教育培养内容,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纳入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形成了中一、中二采用普高教材教学,中三采用《走进高职》教材进行复习,同时加入体育中专基础理论课程和体育技术课程的中专课程体系。

3.注重学业成绩。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列入市教育局考核范畴。小学采用鹿城区教育考试院的试卷,初中采用市教育局考试院的试卷,初三毕业参加全市中考,中专参加全省体育中专会考和“3+2”升学考。对外训、比赛回校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实行教练员进教室听课制度,了解运动员的学习情况;建立教练员担任副班主任制度,共同管理好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从2006年至今,体校已累计培养了约150名中专毕业生进入温州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同时,还通过体育类院校特招、普通高考等方式,累计输送超过250名运动员到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等高校学习。

(四)敢于探索,拓宽体校办学的新路子

温州体校拓宽办学思路,善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强合作,为体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创办温州体校心桥体操俱乐部。2006年,温州体校与温州心桥幼儿教育发展集团合作创办独立法人单位心桥体操俱乐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俱乐部的创办,是公办学校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典型,是民间资本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尝试。短短几年,俱乐部就在全省少儿体操比赛上取得了骄人成绩,同时为省体操中心输送了23名运动员,向省艺校、市重点中学输送体育特长生8人,凸显了新机制带来了积极效益。2009年,该俱乐部被省体育局授予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2.拓宽体教结合新渠道。充分利用全市的教育优质资源,与省、市重点中学开展合作办学,开拓体教结合新渠道。已与温州中学等6所重点或普通中学开展合作,如与温州中学合作开展了女篮训练,与温州第十七中学合作成立了射击气枪训练基地,与瓯海新桥中学合作成立了皮划艇训练基地。

三、温州体校的发展方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专体校的定位已成为体校发展的瓶颈。为此,2010年10月,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温州体育类高校的要求,并把创办体育类高校列入《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在温州市核心城区建设温州体校永中校区。该校区与温州奥体中心实行整体规划、同步建设。总用地约1000亩,包括教学训练生活区、共享区两部分,总投资约35亿元。目前,工程已经完成概念性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工作,现正在进行立项报批工作。该校的建成将为温州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将更有利于体校学生的升学和学历教育。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浙江省,特别是温州体校在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这还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按照国办23号文件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第14号令、15号令的相关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开阔发展视野,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努力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体育人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