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441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传播武德,“以武会友”,推动区域合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秀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同中国的书法、戏曲一样,是代表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性元素之一。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武术不断吸收、融合中华民族其他文化形态的优秀成果,形成了集艺术性、思想性、整体性和体育性为一体的独特文化形态。具有一般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练武术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已经成为对外传播、宣传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武术的形成与传承过程中,不仅仅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技法体系,同时也吸取传统伦理道德观与侠义精神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武德理念,并且贯穿了习武者习武、较技、收徒等一系列行为,处处表现着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对新时期的武德精神进行总结提炼,概括为“尚武崇德、爱国守法、尊师重教、谦和诚信、刚毅自强”,并提出加强武德教育、弘扬尚武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培育拼搏向上、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一带一路”旨在利用“丝绸之路”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促进我国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使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倡议,对于世界最大的魅力,是它能够给世界带来一股新的潮流,让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经济繁荣,成为未来世界秩序的另一条主轴。

国家体育总局非常赞同以开展“以武会友”系列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为切入点,推动区域合作与交流的建议。在内容方面,在原来单纯的招术、技法、器械等内容基础上,添加中国武术美学的内涵、道德的内涵、文化礼仪的内涵等;在形式方面,拓展传播渠道和形式,不拘泥于竞赛和表演等方式,增加主体论坛、专题讲座、网络共享等等方式,将中华武德广为传播,对于引领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包容,有效推动区域合作具有深远及现实意义,不仅能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好地融入与中国的共同发展;也能增强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助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助于“一带一路”规划的实现,进一步推动区域合作的进程。

“以武会友”是武术的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推广渠道。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武术国际推广,区域合作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利用媒体扩大宣传、派遣专业武术教师、增加武术国际巡演次数等,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武术的国家化传播方式都是单独的,与传统文化整体割裂的,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对世界人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关注,以及对中华武德、礼仪、文化内涵等精神层面传播,“通过学习武术感受中国文化”是国际社会的根本兴趣所在,而通过以武术这一特殊的载体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推广无疑是最为可行的。

加大中华武德精神和文化内涵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的宣传与深度传播,是下一步武术向海外推广工作的重点。各国武技虽然风格及文化理念各异,但追求尚武精神一致,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及学习的动力和文化空间。围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武技深受本国文化的哺乳与涵养,自然形成风格各异的武技运动。但无论这些武技存在多大的差异,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这就是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凝聚民族力量的武德精神。在这种共同精神的感召下,它们各自均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此激励下,他们更希望能够在不同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或者文化体系中,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自身的不足。这种理念必将为中国武术与其它各国武技相互交流及共同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体育总局将继续加强与文化部、外交部、财政部等多部门的联合协作、共同努力、共同推进,进一步详细规划适合于“一带一路”的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内容、形式和具体的日程安排等,并重点融入中华武德精神、文明礼仪、文化内涵等,搭建“以武会友”沟通交流的桥梁,弘扬武德精神,从精神理念的层面增强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认同感,凝聚更多不同地区的人群,促进区域间的融合,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助力世界和平的维护和发展,造福全人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