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思明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新理念孵化体育“新生代”

    在去年12月结束的福建省厦门市中小学生田径锦标赛中,12个团体奖项思明区拿了9个,收获26枚金牌,打破7项市纪录。近年来,思明区输送到国家、省、市队的运动员达数百人,思明区输送的运动员曾获得伦敦、里约奥运会冠军;思明区连续四次获福建省运动会区县排名冠军区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蝉联厦门市运动会青少年组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双第一,拥有两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在思明区青少年体育摘金夺银、精彩纷呈的背后,都有思明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创新发展、锐意进取的影子。

  思明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毗邻前埔健身公园,周围健身路径环绕,每天健身人群络绎不绝。青少年业余体校这栋五层建筑作为青少年专属“健身房”,学生频繁进出,可是这些并不是体校里的学生。事实上,思明区这所青少年业余体校与众不同,它打破了传统体校在校集中生活、集中训练、集中学习的模式,并没有一个在校学生。用体校校长吴志勇的话说,看似没有学生,可他们的学生遍及全区所有的中小学,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做好体育工作,解决竞与学的矛盾。

 

创新模式 外聘教练送训入校

  1月22日,临近寒假,正是学生期末考试的日子,思明区前埔北区小学学生一出考场不是欢呼雀跃地奔回家,而是结伴来到学校室内体育馆参加排球训练。天色微暗,体育馆里灯火通明,体育老师兼排球教练许亚旋、体校外聘排球教练何云舒早早等在这里指导学生们训练。并排三张球网,学生们分组练习扣球、发球、吊球等技术动作,不一会儿这些学生已是大汗淋漓。考虑隔天还有考试,两位教练提前结束了训练时间,嘱咐学生们回家注意安全,到家报个平安。

  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青少年业余体校派出教练到31所学校的训练点开展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15个项目的系统训练。到了周末,还会对选拔出来的各项目联队学生开展集中培训。这种方式受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开展训练,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就近开展体育训练,既方便又安全。家长放心,也不怕影响孩子学习,不会在竞训和上学之间摇摆不定。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荣誉都归学校。学生家长邓女士表示,为学生提供免费的体育技能指导与培训,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益无害。

  吴志勇说:“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的前途。参加运动训练的孩子,即使无法或是不愿练下去,也算为他们培养了专业体育技能,学习上也没有耽误。继续训练的学生可以走专业道路,保证了运动项目的基础‘兵源’。”

  青少年业余体校现有外聘教练91名,对思明区整个体育训练需求来说远远不足。于是青少年业余体校从各校体育老师当中挑选,动员部分想做、能做的优秀老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时间充实到各校的体育精品项目和思明区各项目精英联队训练工作中。从2016年开始,青少年业余体校在编教练员从原有学校训练点撤出,基础训练工作转由所在学校体育教师和青少年业余体校外聘教练完成。体校教练员们从一所学校驻点教练员身份向专业管理、项目管理的职能转变,主抓各体育项目联队建设,做好团队领头人。青少年业余体校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形成竞训部、片区总教练、项目负责人、教练员的四级管理体制,担负相应的任务与责任。

打破壁垒 资源共享项目共建

  思明区的学校大多处于老城区,学校空间有限,制约了一些学校体育项目的发展。吴志勇说:“为解决部分学校存在有场地没项目或有项目没场地的窘境,我们提出以学区为单位或就近学校间的场地合作共享方案,大大提高了场地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提高了区域间的体育氛围。”除共享场地外,青少年业余体校还对各学校的体育项目进行整合对接,如莲花小学、鹭江新城、莲龙小学与莲花中学的乒乓球、网球、女排等项目对接。根据区域划分,形成思明区东部、西部和中部三个合作训练大区域,以一所拥有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校为龙头,周边小学为配套,实现体育竞训不中断,提高体育特长生成材率。

  观音山音乐学校是一所中小学为一体的学校,也是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田径项目定点校。陈桢同学从上观音山学校小学部就开始练田径,到现在初三仍然不曾中断。田径成绩和学习成绩都不错的陈桢表示要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重点中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