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发布《2012年青岛市国民体质测定结果报告》

    2013年4月9日,青岛市体育局在青岛市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市体育局副局长李曙光进行了《2012年青岛市国民体质测定结果报告》新闻发布。
    李曙光副局长介绍说,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和青岛市委、市政府对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有关要求,2012年青岛市重点对20-69岁青岛市公民进行了体质十一项、骨密度和血管机能监测,共收集到有效检测数据体质十一项5378份、骨密度1750份、血管机能1459份。特别是在2012年的国民体质监测中,新增加了骨密度和血管机能监测项目,不仅充实和丰富了青岛市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还为更好地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科学依据。
    在体质达标率总体情况方面,《报告》指出,2012年,青岛市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仍较高,20岁至69岁的成人和老年人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百分比为95.1%,与2010年全国大测年公布的达标率相比,高出全国总体水平6.2个百分点。女性体质要优于男性。成年男性人群的达标率为94.6%,成年女性人群的达标率为96.4%,同年龄段成年女性人群体质良好率和优秀率也都比男性稍高。老年人体质达标率比成年人低。60-69岁老年人体质不合格率比成年人高,优秀率比成年人低,人到老年,要加强锻炼。20-29岁年轻人体质达标率和优秀率相对较低。
    在体质十一项指标监测情况方面,《报告》指出,相比2011年,城镇成年人群体重超重以上比例(超重率与肥胖率之和)略有下降,乡村成年人群体重超重以上比例略有上升,老年人群体重超重以上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女性人群的体重超重以上比例相比成年女性人群增长明显,并高于老年男性人群。《报告》指出,男性中,20-29岁年轻人除闭眼单脚站立、俯卧撑和纵跳三项指标的达标百分比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肺活量和选择反应时两项指标的达标率高于50-59岁和60-69岁人群外,台阶指数、握力、坐位体前屈三项指标的达标率都是所有年龄段人群中最低的;女性中,20-29岁年轻人肺活量达标率低于30-39岁人群,选择反应时和闭眼单脚站立两项指标的也低于30-39岁和40-49岁人群,其它指标的达标率也都是各年龄段中最低的。因此20-29岁年轻人的体质应引起社会足够重视,年轻人更应加强锻炼。
    在骨密度监测情况方面,《报告》指出,普通市民群众骨密度整体状况良好。成年女性的骨密度明显优于男性。统计结果显示,工作时以静坐为主,平时不参加或不经常参加锻炼者、经常饮酒者患骨质疏松或骨质少孔的百分比明显增大。在血管机能监测情况方面,血压指标整体状况良好,女性好于男性。20-59岁成年人中,79.9%的人血压正常,整体状况良好。随年龄增长,男性和女性血压正常率呈下降趋势,患不同程度高血压的比例越来越大,女性更年期后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
    《报告》指出,青岛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市民群众的体质健康,确立了以民生为核心的体育政策,在体育工程、体育设施、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等方面投入巨大,推出了“三边”工程、六大版块、8分钟健身圈等直接服务市民群众体育健身的种种措施。从连续三年监测的结果来看,青岛市的达标率总体水平一直在95%以上,处于全国前列,表明近些年,青岛市群众体育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成绩也是显著的。今后,青岛市委、市政府会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市民的体质健康,推出更多有力举措。
    《报告》强调,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相当比例的人由于不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重视健身运动,导致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统计发现,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处于正常体重和超重体重的临界点,也有相当比例的人体质处于“合格”和“不合格”的临界点,这部分人群的体质是继续“恶化”还是持续改善,取决于是否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健身习惯,因此,倡导、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势在必行。
    根据监测结果,《报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是20-29岁年轻人群的体质达标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力量素质、柔韧性和心肺功能指标的达标率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都是最低的,明显缺乏锻炼。二是肥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市民中偏胖和肥胖的比例仍然较大。三是某些人群的骨密度不太理想。从事办公室工作,不经常参加锻炼,且经常饮酒的人群,骨质少孔和骨质疏松的比例较高,应引起重视。四是存在一定比例的高血压现象。40岁以上的男性近10%的人患有中、高度高血压。五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动脉“硬化”现象。在女性和40岁以上的男性各年龄段人群中,有9%至15%的人出现动脉硬化现象。
    针对存在的问题,《报告》建议:
    提高体质健康程度要从青少年抓起。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键在于培养青少年的运动习惯,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动员学生在课外时间走出教室,养成运动健身的好习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成长一辈子;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体育运动进校园活动,在学校中广泛普及球类、田径、游泳、武术、跆拳道、击剑、帆船等项目,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并长期坚持;家长也要大力配合,不要让文化学习占用孩子所有的时间,要多支持学校开展体育活动,要在休息日带孩子多参加室外活动,多参加体育锻炼,帮助孩子树立全面发展和一生健康的目标。
    继续大力营造全民健身氛围。适当、合理的体育锻炼能缓解工作压力,改善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降低亚健康风险,有效提高身体素质,使人更加阳光,更加健康,因此,全社会应该更加深入地营造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氛围。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把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扎实落实,继续坚持实施“三边”工程、六大版块、8分钟健身圈等直接服务市民群众的体育政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带头参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把培养干部职工的健身习惯,提高干部职工身体素质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联系起来,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体育活动;街办、社区要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量,动员并组织社区居民走出家门开展多样化地体育锻炼;乡镇农村要重视农民体质健康,在农闲时节,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动员广大农民改变以劳代练的习惯,积极参与科学健身,努力提高农民兄弟的体质健康程度;各类社团组织、街道和社区要关心老年人体质健康,多组织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体育生活,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降低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和有关机构,要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方式,广泛宣传全民健身、科学健身,提高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
    要改变生活习惯,改善膳食结构,坚持体育锻炼,科学预防和减缓肥胖、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病症发生。预防肥胖和科学减肥的重点是控制能量平衡,即饮食上要控制或减少能量摄入,并通过运动锻炼增加热能消耗。减肥就要改变饮食习惯。减肥食谱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供给的同时,减少脂肪和糖(包括淀粉)的含量,降低膳食热量,适量的有氧运动能够帮助燃烧脂肪,提高人体新陈代谢,有效实现减肥目的。每天坚持慢跑、爬山、快步走、球类或游泳等运动,每次坚持40分钟以上,减肥效果是明显的。但选择运动种类和运动量时,要量力而为,以身体能负荷为主,逐渐加大运动量,以免心、肺、肌肉等超负荷引发身体伤害。改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统计发现,30-59岁,正处在事业发展期或高峰期,工作压力大,应酬多,饮酒多的男性,患骨质疏松或少孔的风险最高。酒精具有抑制成骨细胞功能的不良作用,能抑制骨生长因子,长期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加快骨量的流失。高盐饮食也易导致骨质疏松,原因是钠的吸收优先于钙的吸收,多吃盐也会多排盐,而钠排泄的同时钙也会随之排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须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及矿物质的含量,饮食应遵循适量、富钙、合理、戒酒、少盐的原则。补充维生素D,适当增加日光浴,可增加钙的吸收,因此可通过进食沙丁鱼、牛奶、鸡蛋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加强室外活动,以促进钙的吸收。
    运动可预防骨质疏松。原因是运动可以通过肌肉对骨骼的牵拉作用刺激成骨细胞,增加骨的密度和强度。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之一是持之以恒的负重运动,如快走、有氧操、跳舞、跑步等。骨质疏松不严重者,可选择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如长跑、打拳、游泳等。骨质疏松比较严重者,可选择活动强度较小,以身体上下运动为主的运动项目,如原地踏步、行走、慢跑等。运动以每次30分钟,每周4~5次为宜。
    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患者要在医生指导或医务监督下进行健身锻炼。轻、中度高血压或动脉硬化不严重且没有并发症的患者,适量适度运动能提高体质健康,并有效降低血压,但重度心血管病患者运动风险极大,因此对于有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或医务监督下进行健身锻炼,重度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病等重症患者,应禁忌实施运动疗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