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首届青少年攀岩锦标赛圆满落幕,马山模式成效瞩目

10月6日,为期两天的2020年广西青少年攀岩锦标赛在南宁市马山县圆满闭幕,线上线下观众5万人次同步观看。

伴随激情动感的音乐、赛事裁判长专业的解说,赛事从难度最大的攀石开始,各路小将敢为人先,摩拳擦掌,与岩点较量,与时间赛跑,每个岩点都留下了青春雪白的印记,展现了力量、柔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经过激烈角逐,南宁市二队包揽了所有参赛组别的全能金牌。女子比赛中,来自南宁市二队的马山籍选手马莹莹包揽了甲组全能、难度、攀石、速度(随机赛道)、速度(标准赛道)五项冠军。男子比赛中,南宁市二队也收获颇丰,黄海锋摘得甲组全能、速度(标准赛道)两项冠军,伦国强获得甲组速度(随机赛道)冠军,韦译勇夺甲组难度冠军。攀石赛中,明年即将步入大学的梧州市攀悦体育俱乐部主力李宗谕获得甲组攀石冠军,同样代表梧州的青运会后备力量黎语馨斩获了女子乙组攀石的季军。据了解,梧州市攀岩基础较弱,自然岩壁和人工岩壁均匮乏,在没有高墙的情况下仍有此收获实属不易。此外,桂林市代表队、贺州市代表队、梧州市攀悦体育俱乐部获得本次大赛“体育道德风尚奖”。

本次比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主办,广西社会体育运动发展中心、马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承办,并借助县融媒体中心创新直播赛事。赛后攀岩项目主管中心——广西社会体育运动发展中心负责人组织召开了参赛领队教练员联席会议,共同探讨广西攀岩项目发展的困境和解决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共有61名马山籍选手分别代表南宁市一、二队参赛,同时也是我区与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共建的攀岩国少队队员。他们将赛事28枚金牌中的26枚收入囊中,再次彰显了马山模式的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了解,马山县在国家体育总局、广西体育局、南宁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下,以“体育”为杠杆,做好山水文章,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农贸资源优势,深入发展“体育+文旅+扶贫+县域发展”的马山模式。

模式一:特色小镇为马山换新颜。2017年,中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落户马山,攀岩进校园和攀岩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攀岩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多场国际、国家、县级攀岩赛事和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等一系列重大山地户外赛事活动成功在马山举办,赛事服务保障、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马山已然成为广西乃至全国发展攀岩特色运动、培养攀岩人才和开展户外体育旅游活动的圣地。同时得到了全国各地广大运动员和教练们的充分肯定。来自梧州市攀悦体育俱乐部邱伟健教练说:“马山攀岩条件优越,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岩壁,而且气候宜人,没有大风雪恶劣的气候环境,一年四季皆适合进行攀岩训练或比赛,我们每次来都会组织小队员攀爬自然岩壁”。

模式二:青少年攀岩运动项目是马山特色攀岩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攀岩推广活动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试点,已逐步建立包括“攀岩希望之星”、“攀岩进校园”、青少年攀岩赛事体系、青少年攀岩训练体系等组成的青少年攀岩发展体系。在国家体育总局、区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马山县抓住攀岩运动的发展机遇,通过大力发展以攀岩为代表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不断加大对攀岩阵地建设和攀岩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投入。截至目前,共投入1100多万元,建设了23所攀岩学校(金伦中学、百龙滩初中、永州初中在建中),为23所攀岩学校配备专(兼)职攀岩教师52名,其中特超攀岩专业教师5名,23所学校攀岩壁面积达3002.72平方米(在建三所学校岩壁共704平方米)。实现11个乡镇攀岩学校建设全覆盖,每所攀岩学校都开设攀岩特色课程,把攀岩列入体育课必修科目,惠及学生18000多人。并加强对攀岩苗子的重点培养,成功培养了马莹莹、卢思炎等一批优秀的青少年攀岩运动员,2018年以来,由马山籍选手组成的首支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先后代表马山乃至广西参加5个国家级以上和区市级攀岩比赛,累计共获得金牌26枚,银牌23枚,铜牌15枚,攀岩竞技和参赛能力全面提升。

模式三:农文体旅加持,助力脱贫摘帽奔小康。近年来,马山县通过举办、承办“环广西”、“山马赛”、攀岩赛和文化旅游美食节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和节会,探索形成了“体育+文旅+扶贫+县域发展”马山模式,将体育赛事的“动”、文化旅游的“魂”和休闲农业的“静”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农文体旅共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体育+”模式成为马山县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马山县2018年获评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生态旅游、特色休闲农业等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马山县年接待游客人数也从2016年的269.65万人次,迅速增加至2019年的603.8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30%,2016-2019年旅游总消费117.85亿元,年均增长37.54%。“体育+”模式还直接助力全县脱贫攻坚,打造了体育扶贫新品牌,体育扶贫、文旅扶贫带动全县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20%以上, 有效助推马山县73个贫困村摘帽,9.37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0.21%下降至2020年初的0.84%,逐步实现同步进小康。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