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涵养育人源头活水 繁盛体教融合之花


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是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改革创新之举。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以筹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为契机,深入实施青少年体育强基行动,深化体教融合,打破体育和教育的壁垒,打通体育人才输送的通道,巩固体校、学校、体育俱乐部三大阵地,推动基层体校、社会体育与中、小学联建共建,促进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体教融合之花在全区各地竞相绽放。


体教融合之源蓄势聚能

涵养基层体校力量之源。优化基层体校训练项目布局,推动体校与普通中小学共建联办新型体校,培育建设一批后备人才小高地,构建“一地一品”“一地多品”发展格局。贺州市为第一批广西体教融合示范市创建单位,率先建立“1+5+N”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1”以市体育运动学校为核心,选拔、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5+N”依托5个县(区)体校和体育社会组织等力量,多元化培养体育人才。坚持“选育用送”一体化推进,为基层体校“强基赋能”。大力推动市县(区)两级体校与当地优质的中小学联办共建体育训练点,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解决了基层体校运动员就读、升学等系列问题。此外,建立体校到中小学选材和训练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选星计划”,利用每年暑假开展运动员苗子集训、测试工作,对择优选拔的苗子录取到体校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融入体校学生文化课程,实现学习与训练互促互融。此外,创新出台政策,畅通优秀运动员升学的绿色通道,规定凡参加自治区级以上运动会获得前三名或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运动员,可作为体育特长生录取升入本市范围内自治区示范性高中读书,促进市体校九年级学生升学率实现100%。

涵养学校体育育人之源。用好中考体育“指挥棒”,提升中考体育分值,将体育教育深度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少年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在运动中健康快乐成长。以来宾市为试点,开展提高体育中考分值试点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来宾市率先成立全区首个地市级教育体育局,所辖县(市、区)全部实现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合并,出台实施了《来宾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考试和评分办法》,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评分办法,测试内容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规定凡报考普通高中、五年制公费师范生的学生,必须参加全市体育中考3项测试,同时逐年提高中考体育分值,2022年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到80分,2023年提高到100分。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动下,来宾市实现体校与优质学校联合办学“双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得到快速发展,学生体质明显增强。在2022年初中体育和健康学科考试中,全市获满分的人数同比增加476人,增长率167%,合格以上人数同比增加3056人,增长率41%


体教融合之根蓬勃发展

厚植青少年健康发展之根。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制定了广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定标准,实行中小学和体校、体育社会组织优秀师资互补办法,加强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大力发展篮球、足球、游泳、田径等项目,引导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桂林市为第一批广西体教融合示范市创建单位,近年来大力发展校园体育,布局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棒球等一批重点项目,将桂林中学等145所学校列入全市第一批实施“3126计划”的单位。“3126计划”即每个县布局3个以上运动项目,每个运动项目至少在1所高中、2所初中、6所小学进行重点布局,促进全市各中小学体育课从有到优,青少年体育快速发展。如桂林市榕湖小学与桂林市英华足球俱乐部等社会机构合作,开设足球、篮球、击剑等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导向,采用“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在保证每周开齐开足4节体育课的同时,将每周二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半小时定为学校社团活动时间,组织拉丁舞、跆拳道、足球、网球、篮球、击剑等20多个社团集中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厚植青少年体育训练之根。深化体校与优质教育资源融合,推进体校与普通学校联建共办,将学校课余训练与体校专项训练有机结合,着力补足体校学生尤其是一集中、二集中体校文化教育的短板。与此同时,体校教练员到合作的中小学开展常态化选材,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实现优势互补。如防城港市上思县业余体校创新体教融合的路径,补足运动员文化课,解决家长和优秀苗子后顾之忧。每年与教育部门召开联席工作会议,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有力解决了运动员就读等问题,教育部门为参加集训或试训的学生打通就近就读、随招随进等“绿色通道”,确保优秀运动苗子文化教育不缺位。同时开放办体育,整合体育的优势资源互促共享,与1所中学共建女子足球训练基地,与2所中学、2个俱乐部共建男子篮球项目,每年寒暑假或参赛前组织优秀运动苗子到体校集训。此外,每年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世界冠军进校园等活动,邀请体育冠军走进校园与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传播中华体育精神,引导青少年强身健体,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体校发现和吸收更多优秀运动苗子。2022年,上思县业余体校学生130多人,是10年前生源规模的近4倍,近5年向自治区优秀运动队输送了6名优秀运动员,向广西体育运动学校输送了31名优秀苗子。


体教融合之花多品绽放

竞赛与育人之花绽放。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广西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教会、勤练、常赛”新模式,打造依托学生群体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育选材通道。以马山县为首个试点,以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落户马山县为依托,充分利用马山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优势,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攀岩进校园”推广计划,开设攀岩特色课程,将攀岩课纳入攀岩学校课程教学内容,每周开设1-2节攀岩课,推动攀岩运动广泛普及。同时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攀岩特长生升学办法,从小学到高中,一路开设攀岩竞技人才“绿色通道”,明确攀岩基础扎实、攀岩技能优秀的小学、初中毕业生可作为攀岩特长生特招进入当地最好的学校——马山中学、民族中学就读,还与广西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对口升学机制,畅通攀岩苗子的高升专、高升本的升学途径。此外,马山县各攀岩学校根据学生年龄、体育特长、爱好等条件,综合选拔优秀苗子组成攀岩校队,定期集中训练。目前,马山县建立攀岩校队23支、队员368人,与中国登山协会合作共建国家少年攀岩队,集中训练常态化、系统化、专业化。“攀岩进校园”已成为全国标杆,马山县获评“全国攀岩进校园推广示范县”,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县份。

传统与特色之花齐开。鼓励各地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发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将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来宾市兴宾区打造校体特色品牌,开齐开足体育课,小学1-6年级体育课课时实现每周4学时,初中实现每周3学时,开课率达100%。大力推广快乐体育项目,实施“1+N”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创新《未来有你》啦啦操,融入武术、体育运动、民族文化,形成体育大课间特色品牌。利用下午第三节课安排30分钟以上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与此同时,构建“专业化”竞训体系,创新“传统民族体育+现代体育”体育教学模式,引进体育社会力量进校园,配备“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队伍183人,促进区域体育训练点布局“遍地开花”。兴宾区有63所中小学校,每所学校均开设篮球、足球、武术等3项以上体育竞技项目,参加体育训练学生4100多人。与此同时,“一校多品”体育之花盛开,如来宾市第六中学龙狮、啦啦操、足球,翠屏小学曳步舞,滨江小学街舞、轮滑、篮球,飞龙小学武术操,解放小学特色足球,民族小学竹竿舞等特色体育项目多品绽放。近年来,兴宾区有9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所学校获评广西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2所中小学校获评“来宾市三个百工程示范学校”。


体教融合繁花开结硕果

广西运动健儿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备战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树牢运动员“拿干净金牌”理念,强化实战强训、科技助训、精准施训,以“赢”为目标磨练运动员技能,锻造更具实力的竞技体育硬核力量,全面展现体教融合的丰硕成果。南宁市是第一批广西体教融合示范市创建单位,通过健全机制体制、加强体校建设、优化运动项目在中小学校的布局、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评定、开展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体教融合选星和丰富赛事活动等强有力的举措,全面提升全市青少年身体素质,挖掘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推动体教融合“枝繁叶茂”,结出丰硕果实,获得全国政协“促进体教深度融合”民主监督性调研组肯定。在202211月举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上,作为全区15个代表团中唯一一个参加全部竞技体育项目的代表团,南宁市代表团在本届运动会中共获得金牌280枚、银牌191枚、铜牌194枚、团体总分12392分,以较大优势实现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个第一”目标。其中,南宁健儿23次打破14项全区青少年最高纪录,创1项全区青少年纪录。

各地浇灌的体教融合之花竞相绽放结硕果……目前,学青会举重、拳击、铁人三项等项目陆续开展预赛,广西以拼“赢”新局,在已结束的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举重项目预赛中,获得221铜,21人夺得学青会举重项目决赛入场券,其中在竞技级别女子45公斤级比赛中,李树妙以175公斤的总成绩夺得第一名,以79公斤的抓举成绩超越了世界青年纪录;陈舜楠获男子举重73公斤级别第一名。

当前距离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开幕仅有6个月,各项筹办工作已进入倒计时决战决胜阶段。广西正在全力迎接大战大考,围绕“办好学青会、取得好成绩”目标,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持续实施“3126”计划,构建衔接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讯员:林鸿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