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巡礼 丹江口:融出新气象 合出新格局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体育局 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5月26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印发《湖北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全省12个县(市、区)率先试点,由省体育局遴选12个局属相关单位、省教育厅遴选12个高校,对口帮扶示范试点建设地,此举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和《人民日报》的高度关注。

我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计划在2022年5月至2024年4月期间分五步走。7月15日,湖北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潜江召开后,各示范区试点建设地抓紧制定工作方案,聚焦“六大举措”,突出“一地一品”,各项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力争在体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为全省提供可借鉴复制的经验。

“湖北体育”微信号推出“湖北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巡礼”系列报道,聚焦湖北试点各地及帮扶单位的工作特色与进展。

丹江口:体教融合工作初显成效

近年来,丹江口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体教融合特色道路,全面启动了体操、皮划艇、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进校园,体教融合呈现崭新格局。

取得的成绩

丹江口市中小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发展校园体育运动,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质体能达标,在“以体健身、以体育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22年湖北省青少年儿童体操锦标赛上,来自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和汉江集团幼儿园12名幼儿组成的青少年体操代表队取得4金6银10铜优异成绩;2022年十堰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9)组决赛,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男子足球队一路过关斩将,以全胜战绩夺得冠军。近年来,丹江口市青少年参加体育赛事累计获得国家比赛奖项5个,省级比赛奖项50个,市级比赛奖项145个。

做法与成效

一、体制共融,开展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融入学生课堂。

出台了《丹江口市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积极开展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融入学生课堂,一是立足于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开设,全域普及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二是突出全市重点推进田径、游泳、皮划艇、体操、跳绳、轮滑等特色项目。三是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当武术等传统项目。目前,全市中小学生都能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基本技能,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开展大课间活动,保障每个学生每天不少于1个小时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注重体育教学设施建设,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体育局争取体育专项资金为习家店中学建设11人制足球场、标准田径跑道;为徐家沟小学建设体操馆;为思源中学建设皮划艇水上训练基地等设施,保障了学生在专业运动场地训练。

二、练好“内功”,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

丹江口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特色项目的体教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传统体育特色学校成立体育特色项目代表队,抓好常年基础训练,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初显成效。截至2022年,全市有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6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2所;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1所、体育菁英培养基地(武当武术)1所、皮划艇赛艇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所;十堰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幼儿园)12所;十堰市红金会“博爱体育校队”武术进校园计划项目学校5所;十堰市“博爱足球校队”足球进校园计划项目学校4所。

三、引进“外援”,支持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

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机制,鼓励通过建立进校园活动机构资源库让学校与俱乐部进行双向选择,签约结对,俱乐部以公益进校园的形式为学校提供体育服务,打造体育项目进校园新模式。目前,丹江口市已遴选出羽毛球协会、瑞米轮滑俱乐部、奥之星、千梦体育等13家“进校园”的体育社会组织,与全市各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让更多中小学生享受更加专业的体育训练。

四、竞赛促提升,健全校园体育竞赛机制。

定期开展班级、年级、校级体育比赛。为体育特长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发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丹江口市教育局把“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幼小初高足球、篮球联赛”作为惯例,年年定期组织实施。二是配套体育特长生选拔、培养机制,为体育特长生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坚持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办赛、引入社会力量联合办赛,打造市、校体育联赛机制。每年举办体育赛事达20余项次,累计参赛代表队200余支,近万人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形成“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

下一步计划

一、构建体教融合新格局。

成立了由市政府办公室、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牵头,发改、民政、财政、人社、自然资源规划、住建、卫健、税务、市场监管、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的丹江口市体教融合示范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要事项,构建起政府主导、教体主体、部门参与的发展格局。

二、因地制宜拓宽课程领域。

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选择性、趣味性。每个学校至少设立1个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依据师资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加强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办培训班、外派学习等途径定期对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整合全市体育教师资源,聘请有专业特长的体育教师任运动队教练。

三、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把后备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在体教融合中探索解决路径。全市中小学以“三大球”、田径、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轮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为重点,选择2至4项重点项目,开展“一校一品”建设。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

对口帮扶  省武冬中心:科学研判 精准施策

武冬中心与对口帮扶地丹江口市沟通联系,共同研究该市近年来体教融合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机遇、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思路。根据丹江口市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动帮扶工作高效开展,武冬中心展开行动并取得一定效果。

一是组建帮扶工作专班。中心主任王煦同志为组长,专项推进丹江口市体教融合帮扶工作。

二是把准对口帮扶脉搏。武冬中心充分借鉴十堰市东风中学体教融合模式,通过前期对各中、小学校进行调研、考察、交流,目前已基本了解基层难点和需求,并会同当地体育、教育、文旅等部门针对体教融合的难点和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畅通体校学生升学渠道、促进普通中小学青少年丰富体育赛事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着手谋划具体帮扶措施,尽最大力量整合资源支持丹江口市积极开展武术、极限、冬季项目融入学生课堂。

三是激发帮扶地内生动力。武冬中心支持丹江口市内练“基本功”、外引“新能量”,全力帮扶筹建极限、冬季运动场馆;指导帮助丹江口市组建专业运动队;鼓励学校与俱乐部进行双向选择,签约结对,打造体育项目进校园新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文体场馆,把体教融合工作做实做深。

武冬中心下一步计划:

一是指导丹江口市将武术、极限、冬季项目纳入中小学课程领域,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积极开展省优秀运动队、冠军队员进校园活动,不断扩大极限、冬季运动项目人口基数。

二是积极探索下沉结对的指导体系,推荐基层教练员来项目中心跟队学习、选派省队教练员下沉锻炼,不断提升基层教学水平。

三是以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为契机,推动极限场地、滑冰馆或气膜馆的建设,制定项目发展的保障政策,全力打造体教融合示范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