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王濛这代运动员更有个性更自信 我的优势是啥

    最近一个多月,中国首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短道速滑名将杨扬,工作格外繁忙:2月12日,她高票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2月12日~28日,参加国际奥委会在温哥华举行的多场会议,同时作为央视特邀嘉宾主持解说了温哥华冬奥会。3月5日~14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两会。

    3月16日,在赴新加坡参加青年奥运会团长会前夕,杨扬欣然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我的优势是从运动生涯得到的积极思维方式

    中国青年报:听说下月你要去国际奥委会履职,你主要做什么工作,有工资吗?

    杨扬:不算履职,是去国际奥委会总部瑞士洛桑参加新委员培训,包括了解各部门的情况,和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国际奥委会目前共有114名委员,我属于运动员委员会,具体工作要看下次会议之后的安排。我们没有工资,全是义务的。

    中国青年报:你创造了中国内地运动员首次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历史,你的优势是什么?

    杨扬:最大优势是我来自中国。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体育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瞩目和赞叹,这是国际奥委会看重的。国际奥委会包括各个国家不同方面的人,有公主、王子、元首、银行家等,只有15个运动员委员,我是其一。

    其实,早在1999年,我就开始参加国际滑联运动员委员会的各种会议,2003年进了世界反兴奋剂委员会,2006年又进了国际奥委会的妇女与体育工作委员会。可以说,我一直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家庭里学习,也为今年当选打下一些基础。

    中国青年报:你的新角色是不是让你更有使命感?

    杨扬:我对体育一直都充满激情,无论在赛场内外。不过,从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我就意识到,在国际体育事务中我们应该发出更多声音,特别是在制定规则方面,我们不能做旁观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青年报:你曾是金牌运动员、北京奥运会持旗手,现在又是全国人大代表、国际奥委会委员,为什么这么多好机会都垂青于你?

    杨扬:我一直是危机感很强的人,我的优势是从运动生涯得到的积极思维方式。当运动员时,我就知道我没法得到家里帮助,父亲很早去世,我只有靠自己努力。1999年我就开始学英文,后来到国外读书,在清华大学也学了5年。我对国际体育事务感兴趣,就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因为运动员一般不用自己折腾。可我担心那会儿不折腾,退役后会很麻烦。

    中国青年报:年轻运动员也会退役,他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杨扬:说实话,现在的运动员包括我,都赶上好时候了。我上一代的运动员,除了当教练没有其他选择。现在体育多元化了,运动员转型可以做媒体、经济、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体育也从竞技体育扩展到很多方面,包括服务行业,比如滑冰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等,对教练有更多需求,也有更多要求,包括服务意识、儿童心理学知识等。运动员应该积极充实自己,主动去抓学习机会,退役后更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让未来生活更有保障。

    我们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不光是要金牌

    中国青年报:今年全国人民空前关注冬奥会,你认为原因何在?让青少年冬天动起来,冰雪运动是不是一个好方式?

    杨扬:这次冬奥会,我们运动员表现很提气,又正好是春节假期,央视直播力度很大,所以举国关注也算水到渠成。

    但我不得不说,我小时候的机会比现在的孩子多多了。那时东北绝大多数学校,到了冬天操场就泼上水,成了天然冰场,各校都搞冰上运动。那冰鞋是木板做的,底下就是冰刀,直接绑在棉鞋外面就行了。而现在连东北的学校天然冰场都少了,大家都强调是经费问题。幸好现在经济发展得好,南方出现了很多室内冰场。

    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冰雪运动又特别好玩儿,不仅优美,也是勇敢的运动,对锻炼性格、培养意志和交朋友都有好处。我希望,有条件的省份能给孩子提供机会场所;滑冰协会和冰上运动主管部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支持,把比赛、鉴定等做得更规范些,让孩子们不单是玩,同时也树立理想,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当然,家长也最好多带孩子去体验。

    中国青年报:这样也能做大我们冬奥项目的群众基础。

    杨扬:对,这样才是良性循环。今年冬奥会我们拿了5块金牌,但是全国花样滑冰选手只有10对左右,冰壶一共就有20多人在打,短道速滑也就两三百人在滑,我们的冰雪运动还是在精英层面。相比之下,加拿大3000多万人口,光冰壶注册运动员就有100多万人,参与者更多,平均7人就有1个会打冰壶。咱们女子冰壶队赢了加拿大队,可以说非常了不起,但是也很悬,容易出现人才断代。我们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不光是要金牌,最重要的就是扩大参与,基数大了,优秀人才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中国青年报:今年冬奥会上,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包揽全部金牌,和你那时相比,王濛周洋这些运动员有什么不同?

    杨扬:她们更有个性。看她们领奖,每次都设计不同的动作,我们那时候比较拘谨,她们这代人整体上更自信,没必要每代人都一样。她们比我们那代更讲究团队意识,训练也更科学。我们那时的经费也达不到现在的程度,训练方式更像师傅带徒弟很传统。

    中国青年报:周洋“让爸妈生活得更好”的获奖感言感动了无数国人。我们的民调显示,79.3%的青年都有“周洋式动力”。你怎么看?

    杨扬:我也很感动,这话说得非常好,每个人听了都会有感触。原来在大家印象里,“90后”比较娇惯,考虑自我更多。周洋的话,让大家对“90后”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青年报:对职业运动员来说,大家投入都差不多,但冠军和非冠军的回报却差很大。这会不会影响更多青少年走向竞技体育?毕竟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会考虑投入产出。

    杨扬:体育应该是生活和教育的一部分。现在大家对体育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要么强身健体,要么就是竞技体育”上。其实体育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体育竞赛有规则性,强调互动、竞争、合作,锻炼领导力,这都是孩子走向社会需要的重要素质。

    说到投入产出,如果目的只是为了金牌风险非常大,因为冠军只有一个。现在金牌和经济是挂得很紧,但体育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金牌。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我就想,拿了金牌又怎么样?国家能养你一辈子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