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注时事 > 正文
中国杯花滑大奖赛十五载 坚持铸就冰雪赛事典范
发布时间:2017-11-20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王静 实习记者彭晓烯 字体:

    时光如梭,转眼间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已经是第十五届了,这也是第十次在首都体育馆举办此项赛事。据中国杯独家商务推广商梅珑体育的媒介总监赵峭介绍,从7月份的“COC冰迷俱乐部”预售票开始,就感受到了今年赛事的热度要高于往年,尤其是在11月4日进行的自由滑,指定区域的预售票当天售罄,次日加票后又很快售罄。赛前的冰上路演活动也聚满了冰迷和观众。从2003年非典横行时的无人问津到2017年冬奥热潮下的济济一堂,中国杯顺利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成长为本土冰雪盛典。

  观众热情又专业

  中国杯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的其中一站,这是由国际滑联主办的国际顶级赛事,由美国、加拿大、中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六站大奖赛分站赛和最后一站总决赛组成,设有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和冰舞四个项目。除个别东道主选手外,参赛运动员均为世界排名或上赛季最好成绩排名前24名的优秀选手。

  在赛场的两侧挂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横幅,观众席的看台上也系有一些。这些横幅是观众们自发带进场内并提前布置好的。明星选手为中国杯的上座率提供了动力,在现场可以看到许多远道而来的外国观众,其中日本观众数量尤为惊人。中国观众中也不乏外国选手的支持者,“我过来是想看费尔兰德兹的,我给他带了一个海盗豹的玩偶,因为他的昵称是海盗。”一位从新疆坐飞机前来观赛的女生向我们展示了她手中的玩偶和签名,而像她这样的观众还有很多。

  除了2006年和2007年因为首都体育馆翻新而在南京和哈尔滨各举办了一届外,中国杯又在2011、2012、2014年积极响应“北冰南展”在上海举办了3届,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是第十次。看台上白发苍苍的冰迷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来看比赛八年了,对他而言来首体看花样滑冰中国杯已经是一个习惯。他能感觉到观众的观赛素质一直在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遵从花滑的观赛礼仪,身边更是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懂得怎么看花滑了。“中国杯把中国观众培养起来了。”王先生说。

  传播提升关注度

  还有更多的冰迷们不能来到现场,他们通过CCTV5和CCTV5+来收看。2003年央视就购买了当年花样滑冰大奖赛所有分站赛的转播权,而在今年,央视除直播所有场次比赛外,还直播了赛前的训练环节。

  日本朝日电视台也进行了现场直播。日本的花滑氛围非常浓厚,尽管本次中国杯日本只派出了4名运动员参加男女单人滑项目,但此次前来的日本媒体甚至比中国媒体还要多。中国杯志愿者晓彤说尽管不能看到比赛,但每当她看到一大群记者从看台和新闻中心飞奔而出时就知道是日本选手比完赛了。

  在家观看比赛的冰迷洋洋感觉现在关注花样滑冰的媒体越来越多了,虽不在现场但是他通过新媒体可以看到大量而全面的信息,“比在现场看得的还要多一些,后台的新闻发布会、花絮这些更新得非常快,而且也很专业。”中国杯官博是他主要刷新的微博之一,闭幕后的晚宴也是由中国杯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微博直播。

  走过寒冬是春天

  2003年对于中国花样滑冰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花样滑冰选手申雪/赵宏博在世锦赛上夺冠,这一年由于我国花样滑冰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际冰坛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滑冰联盟决定从2003年起由中国取代德国来举行大奖赛分站赛。

  因为非典的缘故,中国滑冰协会拿下大奖赛后未能立即启动。预计11月进行的赛事,次年5月才签约商务运营商梅珑体育。“当时签了3年,我们已经做好了亏损的准备。”梅珑体育董事长王梅表示。尽管天时并不好,市场薄弱,但梅珑体育还是接手了这项极具风险且短时间看不到回报的项目,牵手直到现在。

  赵峭回忆说,当她翻起2003年的照片时才发现原来当时看台上的观众是那么少。而到了2005年初冬,细心的北京人发现,一个身着红纱舞衣、在洁白冰面上沉醉起舞的形象出现在街头巷尾、车身路牌上,这就是中国杯的形象。而也就是这一年,中国杯开始有了赞助商——三星。“三星手机从我们做第一年就开始关注,一直到第三年才与我们签约。”王梅说。今年中国杯在表演环节将冠名赞助商奥迪的四环标志与花样滑冰相联系,打造了“奥迪四周跳”环节。

  十五年,金博洋、于小雨从当年的小小冰童到现在站上领奖台,中国杯也在慢慢成长;十五年,张昊还坚持在这个赛场,中国滑冰协会与梅珑体育也一直携手打磨塑造这个赛事;十五年,从申雪/赵宏博到隋文静/韩聪,中国杯也一直见证着中国花样滑冰的英才辈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