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注国家队 > 正文
走在“边缘”的中国越野滑雪 突破从跨界跨项选材开始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源: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字体:

    在冬奥会的各比赛项目中,越野滑雪牢牢占据着基础大项的地位。今年平昌冬奥会,越野滑雪共决出了12枚金牌,是仅次于速度滑冰(14枚金牌)的“金牌大户”。除此之外,共产生11枚金牌的冬季两项又以越野滑雪为基础,可以说,想要在冬奥奖牌榜上占据领先地位,越野滑雪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对中国体育代表团来说,越野滑雪却并不是一个传统强项。中国选手在冬奥会越野滑雪项目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仅为2006都灵冬奥会上的女子接力第13名。今年则只有四名中国选手参加了平昌冬奥会越野滑雪的比赛,而他们在比赛中的排名都位于中游。这也意味着,为了实现北京冬奥会“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目标,中国越野滑雪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我们距离越野滑雪强国有多远?

    由于地缘关系和良好的滑雪群众基础,挪威和瑞典在国际越野滑雪的赛场上常年保持强势地位。“挪威有500万人口,注册滑雪运动员接近3000人,而中国有13亿人口,但注册运动员却不到300人,运动员人口比例差异很大。”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顾问关惠明介绍道,“滑雪已经成为这些北欧国家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当地的小孩子刚会走路就会滑雪了,20岁的运动员可能已经有十几年的滑雪经历了。”

    相比之下,中国越野滑雪整个项目的处境略显艰难。由于中国选手此前在国际大赛成绩不尽如人意,不少年轻运动员更是不愿意“吃力不讨好”地练这样辛苦又难出成绩的项目,因此,关惠明教练直言中国越野滑雪是一个“边缘项目”。

    今年68岁的关惠明是解放军队的功勋越野滑雪教练,退休近十年来仍以国家集训队顾问的身份支持并关注着中国越野滑雪的发展,在越野滑雪发展方面,关惠明教练也颇具发言权。他表示,就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实际情况而言,暂时不具备效仿北欧国家“从小抓起”的培养路线。中国越野滑雪若要在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现,跨界跨项选拔人不失为一条捷径。

跨界跨项选材成果初显

    越野滑雪项目距离短达1.5公里,长至30公里(女子)至50公里(男子),因此在选材方面也比较偏向耐力素质出色的选手。“从田径中长跑、十项全能等项目中选拔出身体素质高、基础能力好能吃苦的苗子,再加上好的专家团队科研保障,我们是可以让越野滑雪在短时间内有很大进步的。”关惠明说。

    越野滑雪的跨界跨项首期训练营于2017年6月在北京体育大学正式启动,最早一批入围的选手已经训练了整整一年。目前跨界跨项组共有41名运动员,其中年龄最小的是14岁,最大的也不过20岁,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生力军”。

    “我们用一年的时间练了别人十年的内容。”跨界跨项组教练组组长孟庆军肯定了这段时间队员们取得的成绩,“不难看出身体素质其实决定了很多东西,所以跨界跨项选材对越野滑雪项目来说也是很好的‘扩面’途径。”

    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跨界跨项组在室内雪场进行夏季训练

    在运动员通过选拔测试入队后,首先要找“雪感”——雪上滑行时的适应能力与协调能力。“越野滑雪是一个全身性的体能类间歇项目,但它的重点还是脚下功夫。”在孟庆军的训练计划中,雪上练习是重中之重,在没有雪的时候则要专攻体能、进行户外力量课并进行滑轮模拟练习。

    平昌冬奥会期间,一篇揭秘挪威越野滑雪女王比约根“13600小时养成”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孟庆军教练为跨界跨项队员们设计的训练计划也颇有些致敬“13600小时”的意味。队员们每天要进行7个小时的训练,除了必备的滑雪课之外,每天的力量课和体能训练也必不可少。“我们改变了以往的训练模式,运动员们要在力量课后再滑雪,或是滑雪训练后再进行跑步体能训练。”孟庆军介绍道,“这样交叉训练的效果非常好,运动员体能提高和力量增长很明显。”

    每天队员们跑步和滑雪的累积距离超过50公里,身体训练之余,孟庆军还会组织“头脑训练”。队员们在一天的训练结束后还要回看训练录像和研究冬奥会顶尖选手的比赛录像。“这样大家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超越自我 北京周期道阻且长

    尽管越野滑雪跨界跨项组成立一年间已取得不小进步,但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自我超越依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毕竟国家集训队的顶尖选手与世界高手们差距明显,想要让跨界跨项的队员加速追赶,更是前路艰难。

    在孟庆军教练看来,除了选拔出身体素质好的选手并帮助他们尽快培养起雪感外,还需要充分借助科技的力量,同时为运动员创造更多参加国际赛事的机会,从而积累更加丰富的比赛经验。如此全面发力、多措并举,定能帮助跨界跨项组快速提高运动成绩,实现“弯道超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