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体育赛事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体育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20-12-18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 字体:

由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体育赛事发展学术研讨会”于1030日上午在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讲堂召开。这是国内首次就疫情常态化下的体育赛事发展进行学术研讨,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



在开幕式上,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兼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启迪致辞。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体育赛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当前中国的新冠肺炎防控已经从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这为有序恢复体育赛事和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赛事和活动是体育的本体产业,当前要集中研究适应疫情防控要求的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的安全标准和流程,尤其是目前由我国承办的系列国际综合性赛事的办赛安全问题,还要重视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活动安全的研究,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项目主任高崇峰在致辞中指出,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对体育赛事活动的筹备论证、活动开展、后勤保障、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专家通过研讨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



在大会主报告环节,上海体育学院刘清早教授系统分析了我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风险防控与应急事件应对的现状,针对疫情对国内大型运动会的挑战。他提出,认识不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要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和应急事件应对工作。要加大风险环节的排查与识别,组建专门的管理团队和应对工作小组,做到有预案、可应对,要强化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指挥能力,还要做好人员培训。



杭州师范大学凌平教授分析了疫情及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可能的影响。他指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了申办体育赛事的高峰,历史上大型体育赛事既有办赛的“蒙特利尔陷阱”,也有放弃承办的沉痛教训,必须正视国际环境变化和疫情对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的影响,做好危机管理预案,做到“期望最好,准备最坏”。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战略研究院白宇飞研究员以双循环、数字经济与赛事供给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白教授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角度,提出要把握时代脉搏,瞄准市场趋势,抓住数字经济的宝贵窗口期开展创新,做好做精做强体育智造、智慧体育,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筑牢根基,为全球体育产业进入数字体育时代贡献中国方案。针对数字时代的特殊需求,中国的体育赛事必须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实现精准供给,争做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和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体育赛事独角兽。



本次论坛还以“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体育赛事恢复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圆桌论坛。北京中馆时代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林祥、安徽波动体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理、北京新泰明体育文化公司总经理缪欣等业界人士,与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综合部兼培训部杜兴军主任,华南理工大学高晓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凌平教授,北京体育大学邱招义教授、张春萍教授等就疫情对体育赛事的影响、疫情防控与体育赛事的恢复举办等话题展开对话。与会专家认为,疫情对体育的影响是直接的,但也促使中国的体育产业投资人和经理人学会了冷静,各企业主体在疫情期间纷纷调整业务布局,收缩战线,聚焦主业,为体育赛事和活动的有序恢复做好了准备。专家们还就体育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体育赛事安全标准展开了讨论。



本次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云直播的方式对外开放,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的近300人通过线上方式旁听了研讨会。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李圣鑫副院长主持会议,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张亚宁、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全体委员参加会议。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于2020731日成立,挂靠在北京体育大学,秘书处设在管理学院。

【打印】    【关闭】